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3-21
现行提存制度存在三个问题:逻辑上混乱、规定的原因不充分以及措辞不准确。
根据《合同法》第101条,债务人可以将标的物提存的情形包括: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债权人下落不明、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然而,《提存公证规则》第5条规定的情形更加详细,包括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或延迟受领债的标的、债权人不在债务履行地又不能到履行地受领、债权人不清、地址不详,或失踪、死亡(消灭),其继承人不清,或无行为能力其法定代理人不清等。
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对提存原因的规定上,《合同法》和《提存公证规则》存在一些措辞上的不准确之处。
例如,《合同法》第101条提到的“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从字面上看,其不限于“债务届清偿期”后之拒绝受领,当还包括期前债权人之“拒绝受领”。但根据利益衡量角度,原则上不应允许期前提存。
此外,《规则》第5条第1项中的“债权人延迟受领”应当包括债务届清偿期,债务人提出给付,而债权人不能受领或无法归责于债务人之事由而拒绝受领两种情形。然而,《规则》将“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与“债权人延迟受领”并列,导致所谓的“债权人延迟受领”只指债权人不能受领。
此外,《合同法》中的“债权人下落不明”和《规则》中的“债权人失踪”都指的是债权人所处的一种状态,即债权人离开最后居住地后没有音讯的状况。对于法人或其他组织而言,虽无死亡,但若消灭,则会使债务人不知道谁是债权人。
综上所述,《合同法》和《提存公证规则》在提存原因的规定上存在差异,并且在措辞上也存在一些不准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