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5-03-17
诉讼时效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自己的权利,从而丧失了请求法院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换句话说,如果合同的权利人在诉讼时效期间没有提起诉讼,就会失去胜诉的机会。超过诉讼时效后,法院将不再支持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当然,如果对方当事人在诉讼时效期间自愿履行义务,就可以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一种,合同的诉讼时效适用于民法通则中一般的时效规定,即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然而,根据法律的特殊规定,诉讼时效的期限也有例外。例如,《民法通则》第136条第1项规定:出售未声明质量不合格的商品的诉讼时效为1年;延付或拒付租金的诉讼时效为1年;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毁的诉讼时效为1年。此外,《合同法》第129条规定,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的诉讼时效期限为四年。诉讼时效的计算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开始。
民法通则还规定了诉讼时效的中止和中断情况。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九条的规定,诉讼时效的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无法行使请求权的情况。一旦中止原因消除,诉讼时效期间将继续计算。
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九条的规定,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将重新计算。如果符合这两项规定,当事人仍然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
总而言之,诉讼时效的中止是指在过去的期间中暂时中止一段时间后继续计算,而诉讼时效的中断则是过去的期间完全失去效力,从中断的事由结束后重新开始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