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时效与诉讼时效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 > 民诉法法律知识

执行时效与诉讼时效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5-06-12

 
395880

根据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215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那么如何理解“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以及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条件是否与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的条件一致。

诉讼时效与执行时效的联系与区别

诉讼时效是指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行使权利,就丧失了胜诉权的法律制度。执行时效又称为申请执行期限,是指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行使请求权利,持续达到一定期间而致使其请求权消灭的法律事实。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主要表现在:

1. 设立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督促债权人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

2. 法律效果相同,时效经过后债权人的债务均成为自然债务,无法申请国家强制力来实现自己的债权。

3. 均可因一定的法定事由中止、中断。

区别主要表现在:

1. 诉讼时效和执行时效是民事诉讼的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诉讼的目的就是权利人为了取得有效的法律文书来证明自己的权利,而执行的目的就是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申请国家强制手段来实现法律文书中确定的权利。

2. 诉讼的目的就是取得申请执行的执行依据,执行的目的就是实现执行依据中确定的权利。一般情况下诉讼是执行的必经阶段,除非债权人通过仲裁或赋予强制执行公证直接取得执行依据。

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

根据新的民事诉讼法规定,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因此,我们有必要从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来考察执行时效。

所谓时效期间的中止,又称时效期间不完成,指在时效期间将完成之际,有与权利人无关的事由而使权利人无法行使其请求权,法律为保护权利人而使时效期间暂停计算,待中止事由消灭后继续计算。发生诉讼时效中止的条件是:一有权利人不能行使其请求权的障碍;二此障碍必须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其中“其他障碍”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称为“诉讼时效的司法解释”)第二十条主要是指:(一)权利被侵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代理权、丧失行为能力;(二)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三)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无法主张权利;(四)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主张权利的客观情形。

所谓时效期间的中断,指在有法定事由发生时,此前已计算的时效期间全部归无效,待中断事由消灭后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引起时效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主要是起诉、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其中“起诉”依据诉讼时效的司法解释第十三条的规定还应当包括申请强制执行、申请仲裁、申请支付令、申请破产、申报债权等情形。“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依据诉讼时效的司法解释第十条的规定主要是指通知、催告义务人履行义务,要求侵权行为人承担责任。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与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条件基本一致。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事由包括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和起诉、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以及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等情况。

延伸阅读
  1. 双重除斥期间具体以哪个为准
  2. 保证责任的期限
  3. 交通事故调解后起诉有效期是多久?
  4. 刑事诉讼中止审理申请书
  5. 代位继承权的顺序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选择合适的法院管辖级别
  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情形
  3. 一、追缴违法所得的范围及规定
  4. 只有证据才能决定胜诉吗?
  5. 执行时效与诉讼时效
  6. 网贷逾期未还的法律后果
  7. 他人欠钱拿他东西抵债是否犯法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