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行政调解的程序与要求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16
行政调解的定义与作用
行政调解是指在国家行政机关主持下,以当事人自愿为基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通过说服与劝导,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活动。行政调解是处理平等主体之间民事争议的一种方法。行政机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使纠纷双方互相谅解,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一致协议,从而合理地、彻底地解决纠纷矛盾。
行政调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行政调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行政调解实现了三个维度的和谐:当事人之间的和谐、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和谐,以及法律遵守与法律实施监督之间的和谐。行政调解制度的存在保证了社会冲突解决机制体系内在的和谐。因此,行政调解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医疗纠纷行政调解的程序
当医疗事故发生后,医院和患者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调解:1. 医疗事故赔偿调解:如果医疗事故已经确定,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的请求,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调解时,必须遵循当事人双方自愿的原则,并根据相关法规计算赔偿数额。如果调解成功,双方当事人应当履行调解书中的协议;如果调解不成或者经调解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卫生行政部门将不再进行调解。2. 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如果双方当事人愿意协商解决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应当制作协议书。协议书应当详细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并由双方当事人在协议书上签名。通过以上程序进行行政调解,可以有效解决医疗纠纷,保障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行政调解在医疗纠纷解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