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人采取欺诈手段骗取贷款的法律责任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银行业法 > 商业银行法 > 商业银行法法规法律知识

借款人采取欺诈手段骗取贷款的法律责任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09

 
413799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向银行贷款的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贷款人要向银行提供相应的材料,由银行进行审查,那么借款人采取欺诈手段骗取贷款会不会有行政处罚?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借款人采取欺诈手段骗取贷款的行为可能涉及刑事责任和行政处罚。具体责任的追究取决于是否构成犯罪。

刑事责任的追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借款人采取欺诈手段骗取贷款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政处罚的追究

对于那些借款人采取欺诈手段骗取贷款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八十三条的规定,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有权进行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的具体措施包括没收违法所得和处罚款。

根据该法第八十三条的规定,如果违法所得金额超过五十万元,将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如果违法所得金额不足五十万元或者没有违法所得,将被处以五十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上最重要、数量最多、涉及面最广的金融机构,其经营应遵守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其首要目的是盈利,但盈利必须建立在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安全性主要体现在流动性方面,而流动性则以效益性为物质基础。因此,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在这三者之间寻求平衡。

依法独立自主经营的原则

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的具体体现,应依法独立自主地经营。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商业银行有权依法处理一切经营管理事务,自主参与民事活动,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保护存款人利益原则

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存款人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客户。因此,商业银行作为债务人,应充分尊重存款人的利益,严格履行债务,切实承担保护存款人利益的责任。这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

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原则

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因此,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应基于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要求公平交易,不得强迫,也不得附加不合理的条件。双方都应善意、全面地履行各自的义务。

商业银行法热门知识

  1. 负债比权益的含义
  2. 工资贷款申请条件及流程
  3. 借款人采取欺诈手段骗取贷款的法律责任
  4. 项目名称: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核准
  5. 股票配资的定义和流程
  6. 负债增加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7.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规律
商业银行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