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其适用范围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破产法 > 破产法法律法规 > 破产法法规法律知识

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其适用范围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13

 
413329
破产撤销权是指在破产程序开始后,破产管理人请求法院对破产债务人在破产程序开始前,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实施的,有害于债权人整体利益的行为予以撤销,并将该行为产生的财产利益回归破产财产或称破产财团的权利。在破产法调整的利益关系中,债权人的利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由于在破产程序开始前债务人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完整的所有权,可自由处分,而债务人的财产对无担保债权人权利的实现具有一般担保性,因而债务人有可能出于恶意,随意处分财产,损害一般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各国破产法均规定了破产撤销权制度,对债权人给予适当救济。我国破产法中也有关于破产撤销权的规定。《企业破产法》(试行)第35条规定,在破产案件受理前6个月内至破产宣告之日的期间内,债务人实施的隐匿、私分或者无偿转让财产、非正常压价出售财产等6种行为无效,清算组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追回财产。但由于《企业破产法》(试行)对破产撤销权制度的规定过于简单,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不尽完善,在审判实践中可操作性差,因此在立法上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破产撤销权制度。而在具体的司法活动中,则需要对破产撤销权的适用范围和行使主体适当地进行扩张,以解决审判中遇到的问题。本文拟从破产撤销权的构成、具体类型及行使等方面对破产撤销权在审理实践中的适用加以阐述,以期对目前的破产案件审理工作有所稗益。

一、可撤销行为的概念

可撤销行为是指在破产程序开始前,债务人所进行的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不同国家对可撤销行为的界定方式有所不同,有的采用列举式的立法模式,有的采用概括加列举的立法模式。我国破产法采用了列举式的立法模式,但可撤销行为的种类较少,无法全面调整债务人对债权人利益的损害。因此,借鉴德国的立法经验,将可撤销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进行抽象,以弥补列举式立法模式的不足,并赋予法官相应的自由裁量权,以更好地规范破产利害关系人的行为。

二、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

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必须有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对于行为的“有害性”,不同国家采用了不同的标准。一些国家采用了一般性标准,即行为的发生导致债务人的责任财产减少,从而阻碍或增加债权人的受偿难度。另一些国家采用了债权人地位标准,即行为使得某一债权人在债务人破产后实现权利的程度可能会降低。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应综合采用这两种标准,以确保债权人利益得到平等保护。2. 有害行为必须发生在破产程序开始前的临界期间:破产程序开始后,债务人的财产归破产管理人占有和管理,债务人失去了处分权。因此,债务人的损害行为通常发生在破产程序开始前。为了保护交易安全,各国立法都规定了一定的期间,在破产程序开始前的一定期间内发生的行为,破产管理人才能请求法院撤销,这个期间被称为临界期间。

三、可撤销行为的适用范围

可撤销行为的适用范围涉及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的交易行为,以及债务人与已有债权人之间的交易行为。不同的行为标准适用于不同的交易行为,以确保破产法原则的平等保护债权人利益得到贯彻。通过对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进行明确规定,可以更好地保护债权人利益,调整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损害行为。此外,法官在审判实践中应对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有正确的认识,以便对目前破产法未涵盖的、明显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定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规范破产利害关系人的行为,实现破产法的公平与正义。

破产法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经法院批准的重整计划对债权人和债务人具有约束力
  2. 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其适用范围
  3. 如何撰写破产申请书
  4. 公司破产清算是否需要认缴全部到位
  5. 能否撤回破产申请
  6. 债务人的破产重整申请所需材料
  7. 加强破产企业资产拍卖工作的法律审查
破产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