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其适用范围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13
破产撤销权是指在破产程序开始后,破产管理人请求法院对破产债务人在破产程序开始前,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实施的,有害于债权人整体利益的行为予以撤销,并将该行为产生的财产利益回归破产财产或称破产财团的权利。在破产法调整的利益关系中,债权人的利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由于在破产程序开始前债务人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完整的所有权,可自由处分,而债务人的财产对无担保债权人权利的实现具有一般担保性,因而债务人有可能出于恶意,随意处分财产,损害一般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各国破产法均规定了破产撤销权制度,对债权人给予适当救济。我国破产法中也有关于破产撤销权的规定。《企业破产法》(试行)第35条规定,在破产案件受理前6个月内至破产宣告之日的期间内,债务人实施的隐匿、私分或者无偿转让财产、非正常压价出售财产等6种行为无效,清算组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追回财产。但由于《企业破产法》(试行)对破产撤销权制度的规定过于简单,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不尽完善,在审判实践中可操作性差,因此在立法上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破产撤销权制度。而在具体的司法活动中,则需要对破产撤销权的适用范围和行使主体适当地进行扩张,以解决审判中遇到的问题。本文拟从破产撤销权的构成、具体类型及行使等方面对破产撤销权在审理实践中的适用加以阐述,以期对目前的破产案件审理工作有所稗益。
一、可撤销行为的概念
可撤销行为是指在破产程序开始前,债务人所进行的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不同国家对可撤销行为的界定方式有所不同,有的采用列举式的立法模式,有的采用概括加列举的立法模式。我国破产法采用了列举式的立法模式,但可撤销行为的种类较少,无法全面调整债务人对债权人利益的损害。因此,借鉴德国的立法经验,将可撤销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进行抽象,以弥补列举式立法模式的不足,并赋予法官相应的自由裁量权,以更好地规范破产利害关系人的行为。
二、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
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必须有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对于行为的“有害性”,不同国家采用了不同的标准。一些国家采用了一般性标准,即行为的发生导致债务人的责任财产减少,从而阻碍或增加债权人的受偿难度。另一些国家采用了债权人地位标准,即行为使得某一债权人在债务人破产后实现权利的程度可能会降低。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应综合采用这两种标准,以确保债权人利益得到平等保护。2. 有害行为必须发生在破产程序开始前的临界期间:破产程序开始后,债务人的财产归破产管理人占有和管理,债务人失去了处分权。因此,债务人的损害行为通常发生在破产程序开始前。为了保护交易安全,各国立法都规定了一定的期间,在破产程序开始前的一定期间内发生的行为,破产管理人才能请求法院撤销,这个期间被称为临界期间。
三、可撤销行为的适用范围
可撤销行为的适用范围涉及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的交易行为,以及债务人与已有债权人之间的交易行为。不同的行为标准适用于不同的交易行为,以确保破产法原则的平等保护债权人利益得到贯彻。通过对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进行明确规定,可以更好地保护债权人利益,调整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损害行为。此外,法官在审判实践中应对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有正确的认识,以便对目前破产法未涵盖的、明显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定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规范破产利害关系人的行为,实现破产法的公平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