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5-03-13
应收账款作为一种基于合同的请求权,与动产和不动产不同,没有实物存在。因此,将其作为担保可能面临无法实现物权的风险。然而,法律无法排除这种风险,只能由当事人来评估和避免。典当行面临的关键是能否控制这种风险。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应收账款担保贷款的法律风险和商业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对于法律风险,国外通常通过立法明确应收账款作为担保的合法性,并建立统一的登记制度以规定清偿顺序等方法来解决。对于商业风险,当事人主要通过平等协商来解决,约定应收账款担保的条件、质押贷款的比例以及质权人对出质人的监控措施等。
根据《物权法》规定,以应收账款作为质押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在质押登记时设立质权。由于应收账款在设定、登记和转让等方面与一般财产权利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其设定和效力等做出特别规定。应收账款质押的法律问题是如何对抗第三人,而登记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因此,应收账款出质应符合书面要求并满足登记生效的条件。
根据《物权法》规定,应收账款出质后,原则上不得转让,但经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除外。出质人转让应收账款所得的价款,应提前清偿债务或提存给质权人。应收账款的转让实质上是对应收账款的处分。尽管应收账款作为债权已经被出质,质权人以登记形式占有,但出质人仍然保有所有权,并享有对应收账款进行处分的权利。然而,出质人的权利已受到限制,如果允许其转让应收账款,将损害质权人的利益。因此,未经质权人同意转让应收账款的行为应被视为无效。然而,如果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一致转让应收账款,法律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并给予更多选择的空间。
用于设定质押的应收账款债权必须在诉讼时效内。超过诉讼时效,债权将从法律权利转变为一种自然权利,成为一种裸体权利。因此,在审查用于质押的应收账款时,典当行应确认该应收账款债权在诉讼时效内,并在融资期间对应收账款债权的时效进行充分关注。
根据《物权法》规定,应收账款质权在信贷征信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也就是说,必须经过信贷征信机构办理出质登记,应收账款质押才能生效。然而,在理论解释和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
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应解释为对抗要件,即通过书面合同即可设立应收账款质权,未经登记则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如果将应收账款质权登记解释为对抗要件,登记机构不负责实质审查的义务,则该登记自然无法产生公信力。因此,如果出现登记错误,该登记错误部分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登记机关也不负责赔偿责任。
如果将登记确定为应收账款质权的对抗要件,那么信贷征信机构对登记材料的审查只能是形式审查,而不能进行实质审查。因为质权是否真实以及将来债权是否能够实现,都属于商业风险,不应成为审查的内容。在实践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通常采取出质人直接登陆信贷征信机构网络进行自行登记的方式,因此根本无法进行实质审查。
根据《物权法》规定,应收账款出质后不得转让。为了方便质权人将来实现质权,当事人应在合同中约定出质人应承担交付债权凭证的义务。然而,该交付行为并非质权的成立或生效要件,而只是出质人的一项合同义务。
《物权法》对可以作为担保的应收账款的范围没有做出相关规定。国外和国际公约对应收账款的规定存在一定差异,但共同之处是,应收账款既包括现有的债权,也包括将来发生的债权。对于这个问题,国内法学界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应当限定为现有已经发生的应收账款。他们认为将来应收账款的金额和产生时间不确定,担保这类应收账款会面临公示、监控和实现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不适宜允许这类应收账款作为担保。
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包括将来发生的应收账款。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实践中大多数应收账款是不断发生的。对于企业和银行来说,不断发生的应收账款恰恰是最有担保价值的,因此应允许将来发生的应收账款作为担保。法律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愿,给予更多选择空间,鼓励交易,方便融资。
由于应收账款质押实质上是启动应收账款转让程序,必然会涉及第三债务人。因此,第三债务人是否属于《物权法》第228条所规定的当事人也成为一个问题。为了防止第三债务人由于不知情而偿还债务导致应收账款消失,或者实行抵销权而全部或部分消灭应收账款,以及防止原合同双方恶意串通导致应收账款消失,处理应收账款质押业务时必须解决这两个问题。
根据《担保法》的规定,质权人行使质权时,若出质人和出质债权的债务人拒绝,质权人可以起诉出质人和出质债权的债务人,也可以单独起诉出质债权的债务人。对于应收账款质押,质权人和出质人应及时通知第三债务人,应收账款质权的效力应适用于出质应收账款的债务人,即第三债务人。质权人可以直接要求第三债务人清偿出质债权,第三债务人不得拒绝质权人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