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5-03-19
高空坠物案件的赔偿问题涉及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明确能够找到致害方的情况,例如,花盆从居民楼坠落砸到车顶,且能够确定是哪家居民掉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优先向致害方索赔,如果致害方不愿意赔偿,被害人可以向保险公司提供一份索赔权益转让书,由保险公司进行赔付,并代位向致害方追偿。另一种情况是找不到致害方的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协商赔付70%的金额。然而,对于由自然灾害(如台风)导致的高空坠物案件,保险公司将全额赔付。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规定,如果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并且难以确定具体的侵权人,除非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否则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担补偿责任。该规定对于确定责任主体进行了限定,使得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需要承担补偿责任,以确保受害人能够得到救济并避免因过多的责任主体导致补偿金额过小的情况发生。这一规定的制定相对合理,体现了公平原则。
在确定了承担补偿责任的责任主体后,各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之间应按份承担责任,而非连带责任。按份责任可以减轻压力,使得受害人更容易得到补偿。同时,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可以通过主动提供证据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缩小加害人范围,并刺激他们履行证明义务。此外,按份责任的承担也有助于预防类似案件的发生。相比之下,连带责任过分加大了使用人的责任,不符合息诉的目的,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此外,连带责任违反了公平原则,若要求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担连带责任,将使真正的加害人逍遥法外,无法实现正义,同时也导致内部之间求偿权的无法实现。
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在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情况下,除非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否则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担补偿责任。因此,在审理案件时,法院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确定当事人是否免除责任。首先,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可以提供证据证明具体的侵权责任人。相对于被害人而言,可能加害人与实际加害人同住一栋建筑物内,对于建筑物的情况较为了解,具有地理和人脉优势,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找出实际加害人,从而免除自己的责任。其次,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可以提供证据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可能加害人可以提出证据证明自己在侵权行为发生时根本不可能在建筑物内,或者证明伤人物品不可能归属自己,从而在时间上或客观方面免除责任。第三,如果是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害,根据《侵权责任法》第29条的规定,不承担责任。因此,在发生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时,即使能够查明坠落物的所有人,也不需要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