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3-28
近20年来,中国的经济和出口贸易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然而,随着中国商品出口量的增加和在全球出口排名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发起了反倾销调查。这些国家从80年代的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逐渐扩大到墨西哥、印度、埃及、南非、秘鲁和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欧盟是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最频繁的地区,反倾销问题已经成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严重障碍。
可以说,国外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与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是相互影响的。自1979年欧盟首次对中国出口糖精钠和机械产品发起成功的反倾销指控以来,中国的出口商品接连受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反倾销指控。根据中国外经贸部的统计数据,从1979年到2000年9月,中国出口商品已经遭受了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30多个国家的422起反倾销起诉,涉及到20多个大类的商品,给中国的出口造成了超过100亿美元的直接损失。在这422起反倾销调查案中,欧盟占据了第一位,共有87起,影响了中国约10%的出口,造成了超过30亿美元的损失。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欧盟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规模不仅越来越大,而且反倾销调查的频率很高,裁定率也很高,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地区。目前,欧盟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欧盟对中国产品提起的反倾销指控呈增长趋势。20世纪80年代,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平均每年有3起;从1990年到2000年9月,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平均每年有7起,尤其是在1996年到1997年上半年,欧盟发起了11起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1999年,欧盟对中国出口商品提起了13起反倾销诉讼,超过了历年的立案数量。2000年5月,欧盟委员会宣布接受了三家欧盟节能灯生产商以飞利浦为代表对来自中国的节能灯进行反倾销调查的起诉。除了反倾销诉讼的次数频繁之外,涉及倾销的产品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金额也在不断增加。进入2004年,反倾销的势头没有减弱,每年的立案数量大幅增加到了9起,涉及的产品包括手动叉车、铸铁井盖、碳酸钡、聚酯长纤维面料、三氯异氰尿素、镁砖、不锈钢紧固件、颗粒壮聚四氟乙烯树脂、酒石酸等。这些产品都是中国对欧盟出口的重要产品,其中聚酯长纤维面料一案涉及到了1000多家中国企业,总金额高达5.8亿美元,是历年来涉及金额最大的一起反倾销案件。如果这起案件最终裁定成立,将对中国对欧盟的纺织品出口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此外,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不仅立案数量增加,而且还采取了新的调查方式,如重新启动对以前年度做出的反倾销仲裁产品的反规避和反吸收调查。欧盟反倾销政策的另一个新特点是修改了第384/96号基本反倾销条例和第2026/97基本反倾销条例(2004年3月13日),降低了反倾销措施的实施门槛,更有利于欧盟决定采取反倾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