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29
根据我国《反倾销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申请书应当附具下列证据:
(一) 申请调查的进口产品存在倾销
申请人需要提供证据,证明所申请调查的进口产品存在倾销行为。这可以通过比较进口产品的价格与正常价值之间的差异,以及进口产品在出口国市场上的销售方式和定价策略等来证明。
(二) 对国内产业的损害
申请人需要提供证据,证明进口产品的倾销行为对国内产业造成了实际损害。这可以通过比较进口产品与国内同类产品的市场份额、销售量和价格等方面的变化来证明。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查国内产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利润率和就业情况等指标来证明。
(三) 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申请人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倾销行为与对国内产业的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可以通过分析倾销行为对国内产业的影响程度和时间关系等来证明。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查其他可能导致对国内产业损害的因素,如市场供求关系、技术进步等,排除其他因素对损害的影响,从而证明倾销行为是造成损害的主要原因。
无论从事倾销的生产厂商出于何种目的对外低价倾销,客观上都可以在短期内扩大其在海外市场的份额。这样,倾销厂商就可能抢夺原本属于未进行倾销的本国(出口国)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进口国厂商也可以通过对倾销产品进行简单加工后低价出口到第三国,使在第三国市场上进行正当竞争的出口国的有关生产厂商受到打击,缩小或失去市场。所以,倾销相对于出口国的其他非倾销企业而言,也是一种不公平竞争的行为。
倾销厂商可以利用倾销手段,处理其库存或剩余产品,从而维持其在国内市场上的垄断价格,以弥补其在海外市场的损失。在此情况下,出几国的消费者被迫支付比正常价格还要高的费用,而使之用于享受其他消费品的购买力受到不同程度的丧失。实际上,倾销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扩张是以侵害出口国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的。
由于倾销往往并不是出口产品的生产厂商劳动生产效率高的反映,因而其低价销售行为会创造一种虚假的竞争优势,引发国内其他生产厂商的过度竞争。这种过度竞争的后果,会使生产厂商过分关注产品价格而忽略非价格因素对质量与销售的影响,造成出口国生产物质与人力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按照比较优势进行配置时的使用效率。倾销所引起的低价竞争与价格大战,更助长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阻碍生产企业的进步,从而扰乱出口国国内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公平竞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