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3-31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了《关于审理涉及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该规定明确了公证机构作为独立民事责任主体的法律地位,并对公证民事责任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规定,为人民法院审理涉及公证的民事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公证法规定较为原则,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公证机构及公证员的过错认定标准有待进一步界定;(2)公证机构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有待进一步明确;(3)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能否就公证书的效力单独提起诉讼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统一认识。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公证法的有关规定,预防纠纷,促进和谐,最高法及时启动了规定的制定工作。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究论证,最高法于2014年4月28日通过了这一规定。
该规定共七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根据公证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公证损害赔偿责任采用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因此,确定公证机构在公证活动中存在过错的方式,是认定公证机构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核心要件,也是人民法院审理公证损害赔偿案件的主要考虑因素。
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了公证机构有过错的情形,包括:为不真实、不合法的事项出具公证书;毁损、篡改公证书或者公证档案;泄露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违反公证程序、办证规则以及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制定的行业规范出具公证书;公证机构在公证过程中未尽到充分的审查、核实义务,致使公证书错误或者不真实;对存在错误的公证书,经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申请仍不予纠正或者补正;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强制性规定的情形。
规定第五条明确规定了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申请公证,导致公证机构出具错误公证书造成他人损失的责任承担方式。当事人应当基于其过错承担赔偿责任,但对于出具公证书的公证机构是否要对他人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以及如何承担责任的问题,实践中认识不一致。
规定明确,公证机构依法尽到审查、核实义务的,不承担赔偿责任;未依法尽到审查、核实义务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明知公证证明的材料虚假或者与当事人恶意串通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实践中,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对公证书的效力有不同的认识。规定第二条明确规定,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起诉请求变更、撤销公证书或者确认公证书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告知其依照公证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可以向出具公证书的公证机构提出复查。经复查,如果公证书的内容违法或者与事实不符,公证机构应当撤销该公证书并予以公告,该公证书自始无效;如果公证书有其他错误,公证机构应当予以更正。
规定的出台对进一步完善公证制度、贯彻实施公证法、促进公证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公证制度,使公证法更具可操作性。其次,规定为公证机构及公证员依法执业提供了指引,有助于规范执业行为,促进公证行业健康发展。再次,规定明确了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民事责任,有助于降低公证执业活动的责任风险。
司法部将通过专题培训、座谈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要求全国公证行业认真学习规定的内容,将规定贯彻落实到公证工作中,进一步规范公证执业行为,健全完善公证管理制度,促进公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