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11-19
被告人孙某,女,42岁,汉族,小学文化,农民。
被告人孙某于1983年与胡某结婚,婚后感情一般。1997年后,夫妻关系逐渐恶化。2001年10月19日,由于口角打架,二人分居。
2001年11月12日下午5时许,被告人孙某和其弟回家检查通往小卖部的电源时,发现胡某躺在床上,口不能语,身不能动,不省人事。被告人孙某未将胡某送医院诊治,也未请医生诊断,而是和其弟将胡某抬放在大门外的地上通风,并未采取任何救助措施。当晚,二人又将胡某抬到街对面一间闲置的小屋内,未给予其照料。
11月14日晚,被告人孙某的弟弟将胡某抬回家中放在床上。同年11月15日上午8时许,被告人孙某的父亲前去看望胡某时,发现胡某已经死亡。
洛阳高新开发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法律规定的夫妻间的扶养义务,包括对扶养一方的健康、生命的关心、照料和救助。被告人孙某在发现其丈夫胡某不省人事后,有义务对其进行救助。然而,孙某既不将胡某送医院诊治,也不请医生诊断,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导致胡某的病情延误60多小时而死亡。被告人孙某的行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判处被告人孙某有期徒刑3年零6个月。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认识。
遗弃罪是指对年老、年幼、患病或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本罪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不作为。根据本案情况,被告人孙某与胡某具有夫妻间的扶养义务,但在胡某患病不省人事时,被告人孙某不履行扶养义务,对胡某的病情置之不理,也不给予必需的生活照料,导致胡某病情延误而死亡。因此,被告人孙某的行为符合遗弃罪的构成要件。
故意杀人罪可以通过行为人拒不履行扶养义务的不作为形式来实现。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与遗弃罪的区别在于主观方面的表现。遗弃罪是为逃避或转嫁抚养义务而将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丢弃,主观上没有杀人的故意,客观上主要表现为将被害人丢弃在容易被人发现的场所,便于及时得到他人救助。而故意杀人罪的行为人主观上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具有抚养义务或救助义务的人死亡的后果,却仍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客观上主要表现为将被害人丢弃在容易被人发现的场所,便于及时得到他人救助。根据本案情况,被告人孙某与被害人胡某系夫妻,具有夫妻间的抚养义务。当胡某患病不省人事后,被告人孙某有救助义务,但被告人孙某不但不履行救助义务,反而将不省人事的胡某先后放置于一间闲置的小屋和无人的家中,达60多小时,致使被害人胡某得不到救助,病情延误而死亡。因此,被告人孙某的行为符合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