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4-11
婚内扶养义务是一项法定义务,其产生基于婚姻效力,与夫妻感情无关。然而,婚内扶养纠纷往往源于夫妻感情矛盾。婚内扶养既是夫妻双方的权利,也是义务,但与债务的履行有明显区别,因为它是有条件的。
一般认为,婚姻扶养义务的条件包括扶养需要和扶养能力。只有一方有扶养需要时,另一方才有扶养义务。扶养需要主要包括患病、伤残、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缺乏生活来源导致生活困难、无独立生活能力等情况。夫妻是共同生活的伴侣,当一方出现这些需要扶养的情况时,另一方在有扶养能力时,应承担扶养的义务。只有当义务人具备扶养能力时,才能实际履行扶养义务。举例来说,当夫妻双方均年老失去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时,一方不能要求另一方履行扶养义务,此时,他们的生活只能由子女赡养或社会救助来维持。在司法实践中,认定一方是否具备扶养能力主要从经济角度考虑,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具体标准,一般由法官自行裁量。我认为,只要义务人的经济状况能够维持其自身和权利人在所在地的基本生活,就应认定其具备扶养能力。
有观点认为,当一方生活困难但有子女赡养,从而能够维持生活时,另一方就不需要履行扶养义务。我对这种观点持有异议,因为婚内扶养义务具有法定性,子女赡养父母也是履行其法定义务,两者并不冲突。婚内扶养义务是为促进夫妻关系、解决一方有能力扶养而拒不扶养的情况而设立的,因此,只要被扶养人确实需要扶养,扶养义务人就不能推卸责任。否则,很容易加剧夫妻间的不和谐因素,甚至导致遗弃等现象的发生。
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当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另一方有权要求对方支付扶养费。然而,我认为该规定将婚内扶养义务的履行方式仅仅局限于给付扶养费,将夫妻间的义务履行完全金钱化,似乎不太妥当。
婚内扶养义务基于夫妻关系存在,如果仅仅以金钱方式履行这一义务,夫妻关系实际上就不存在了。当一方遇到生活困难等情况,而另一方有扶养能力时,完全可以通过离婚后进行共同财产分割、共同债权债务承担等方式获得金钱补偿。婚姻法的相关规定旨在促进双方更好地履行夫妻义务,避免婚姻关系轻易破裂。因此,我认为婚内扶养义务的履行方式不应仅限于给付扶养费,还可以包括一方要求另一方进行生活上的照顾、陪护等精神慰藉。因为在精神上给予对方慰藉,本身就是婚姻关系的必然产物,这不仅符合立法本意,也符合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
夫妻之间相互扶养的权利和义务是法定的,具有法律强制力。当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需要扶养的一方有权通过调解或诉讼程序要求对方履行义务。对于拒绝履行扶养义务且情节恶劣的一方,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