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18
在兼并问题上,我国的规定存在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的情况。不同性质、所有制和形式的企业都有各自的规定,导致规定之间相互冲突,无法协调。
以集体企业兼并是否需要经过批准为例,不同的规定有所不同。根据1989年2月19日发布的《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兼并需要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报备政府主管部门。然而,根据1990年6月3日公布的《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和1991年9月9日公布的《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企业的分立、合并、停业、迁移或者主要登记事项的变更都需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由企业提出申请,报经原审批部门批准,并依法向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规定本身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和标准,对特定行为应该是统一和一致的。否则,就会导致无法操作或操作混乱的问题。例如,甘肃武威纸箱厂多次申请兼并批准,但其主管部门坚决不同意。然而,纸箱厂召开全厂职工大会通过了兼并决议,并向主管部门报告后,与凉州皇台酒厂进行了合并。如果根据企业兼并暂行办法的规定,这种做法是有效的,因为它得到了职工代表大会的通过,并报备了主管机构。
在兼并规定中,经常会出现“有关……的实施,由……另行规定”的规定。例如,1992年7月27日发布的《股份制试点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将国有资产折股出售给外商的具体办法由国家另行规定。然而,这种“另行规定”至今尚未出台,导致不仅国有资产折股出售给外商的问题没有明确规定,而且外资如何收购国内企业的整个方面都处于法律真空的状态。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也存在类似情况。根据这些法律规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审批权限需要由国务院或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然而,这些另行规定至今未见出台,导致相关问题无法得到明确的解决。
法律规定中的设定框架有主次之分。主框架包括基本内容,而附属规定则对各个方面进行细化,作为配套规定。特别是在一些尚在探索阶段的事务中,将已固定的规范作为主框架,将不宜固定的规范列入配套规定,以便随时调整和改进,这是一种相对客观、科学和实用的做法。然而,既然是配套规定,就需要及时出台。如果主框架已经确立几年,而配套规定仍然没有出台,就会导致规定零散、不完整,无法有效应用。
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的一些规定过于原则粗糙,导致难以操作。例如,第46条规定任何个人不得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千分之五以上的发行在外的普通股,第47条规定任何法人直接或间接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达到百分之五时。这里的“发行在外”一词明显是与“公开发行”一词区分开来的。
第47条中的“直接与间接”概念更是模糊不清,而且在附则中也没有做出明确界定。这导致理解和适用上的混乱。原本“直接与间接”是一个泛义上的概念,用于特定行为时却没有相应的界定,这会让人们如何正确理解和执行?例如,在宝安上海的公告中,宝安上海已经持有延中的4.56%股份,这属于“直接持有”,而其两个关联企业分别持有延中股份的4.52%和1.57%,是否属于“间接持有”?如果属于间接持有,就会超过5%,成为违规操作;如果不属于间接持有,就不会超过5%,是合法行为。对于同一行为的不同理解,会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而这种理解上的不同,源于规定上的模糊。要求人们正确理解立法者未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可能是苛求的,这就难免会出现难以操作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