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申请回避的程序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 > 民诉法法律知识

民事申请回避的程序

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5-03-28

 
392030
回避制度是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如果审判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是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回避的。审判人员也可以主动向人民法院申请回避,人民法院还可以决定回避。那么,民事申请回避的程序是怎样的呢?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详细为您介绍具体内容。

一、回避主体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回避的对象包括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审判人员的范围包括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其他人员包括人民陪审员、执行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员、勘验人员。

二、回避方式和程序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有法定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因此,回避制度包括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两种方式。自行回避是指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在法律规定的情形出现时,应主动退出该案件的审判及其他相关工作。申请回避则是仅属于当事人及其法定代表人的权利。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申请,并说明理由。如果回避事由是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审判长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三、回避事由

《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了三种情况可作为回避事由。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二是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三是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的。然而,对于“利害关系”、“其他关系”、“可能影响”等较为模糊的词语,《民事诉讼法》并没有具体规定。学术界普遍认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主要指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涉及相关人员的利益;“其他关系”指除前两种情形之外的某种关系,如老上级、老部下、老同事、老同学、老朋友等;“可能影响秉公办案”的前提条件是有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除了这三种情形,《若干规定》还增加了其他情形,如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诉讼代理人的;审判人员在一个审判程序中参与过本案审判工作的;同时还规定了参与五种不法行为的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也必须回避。这些补充性规定为完善民事诉讼回避事由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四、回避的法律后果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该案的工作,除非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被驳回申请的当事人申请复议的,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该案的工作。关于“紧急措施”的范围,法律缺乏明确的界定,学术界普遍认为,主要指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另一个回避的法律后果是,法院作出回避决定后,被决定回避的人员已完成的有关工作是否有效。对此,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有学者认为,被决定回避的人员已完成的诉讼行为应当一律规定为无效,也有学者认为应当区别情况对待。若审判人员被决定回避,则由审判长或更换后的审判长对该回避人员所作的诉讼行为进行审查,只有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才被认定无效,但鉴定行为一律无效。笔者认为这两种思路各有利弊,在后文将阐述自己的观点。

五、违反回避制度的法律责任

《民事诉讼法》并没有对违反回避制度的法律后果及法律责任作出明确规定。然而,在第153条、第179条涉及上诉案件、再审案件的法律条文中,明确提到了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情况下应当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由此可见,应当回避而未回避的案件由于程序的不合法,效力也是有瑕疵的。然而,在上诉案件中,如果仅违反法定程序,而未影响案件实体判决、裁定的,并不在发回重审的范围之列。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我国重实体、轻程序的司法理念。庆幸的是,《若干规定》对此进行了修正,第6条对违反法定程序、不执行回避的情形作出了“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规定。
延伸阅读
  1. 回避制度在各诉讼阶段的适用
  2. 民事诉讼中的回避决定主体
  3.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回避的情形
  4.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
  5. 回避发生在哪个阶段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受理的法律概念及其法律后果
  2. 车辆价值损失的赔偿方式
  3. 已生效协议的撤销条件及程序
  4. 指纹证据的法律地位
  5. 我国民事抗诉条件及程序
  6. 如何向法院起诉不赔偿轻微伤的打人者
  7.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执行程序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