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12
在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后,如果能够查清争议的事实,就可以当庭宣判。然而,由于某些原因,有时无法当庭宣判。比如,合议庭需要进一步评议的情况,或者案件需要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情况,都可以另行指定日期宣判。
案件事实清楚是裁判案件的基本条件。只有当事实清楚时,才能正确适用法律,公正作出裁判。如果事实不清楚,就不能强行判决。
当庭宣判必须在法庭进行,如果到当事人住所进行宣判,就不能视为当庭宣判。
当庭宣判必须在庭审调查结束后的当天进行,如果隔日宣判,就属于定期宣判。
当庭宣判前的庭审辩论必须有新的实质性内容。如果只是为了表面上的当庭宣判率而刻意进行空洞的调查、辩论,然后宣判,那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当庭宣判。
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在当庭宣判方面应遵循民事诉讼程序来审理案件,充分发挥庭审功能,将庭审作为审判活动的核心环节。这样可以确保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并通过公开开庭调查、举证、质证、认证、辩论等一系列庭审活动,全面客观地查明当事人争议的法律关系、诉讼请求、事实理由、诉讼证据、是非责任和适用法律的依据等。然后,依法当庭作出判决。只有坚持先审后判的原则,才能有效防止先查后审、先判后审、先入为主的庭审走过场的做法,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此外,也只有坚持先审后判的原则,才能进一步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树立法院执法公正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