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03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应在行政机关告知后的3日内提出听证要求。行政机关在调查终结、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通知当事人到场,并告知违法事实、法律依据和拟给予的行政处罚等事项。如果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告知有异议,且与行政机关的认定存在重大分歧,当事人可以在行政机关告知后的3日内提出听证要求。
为确保当事人有足够的准备时间,行政机关应在听证前的7日内通知当事人听证的时间和地点。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外,听证必须公开举行。这一规定旨在遵循行政处罚的公开原则,方便人民群众对听证进行监督,确保听证的公正性。
为保证听证的公正性,行政机关应指定非本案调查人员作为听证主持人。如果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有权申请回避。行政机关应对当事人的回避申请进行审核,如发现主持人确实不符合法律规定,应予以回避并重新指定听证主持人。
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1至2人代理。听证为当事人提供了一个辩护和查清事实的机会和场合。当事人可以自己参加听证进行申辩,也可以委托近亲属或律师代理参加。
在听证开始后,调查人员将指控当事人的违法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提出,并出示相关证据材料。当事人则有权进行申辩和质证。双方可以就各自出示的证据真实性进行辩论。听证结束前,当事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通过双方出示证据、辩论和陈述,为行政机关作出正确的行政处罚决定奠定基础。
听证笔录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依据之一,也是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时向法院提供的证据之一。听证结束后,行政机关应当当场交当事人审核或向其宣读听证笔录。如果当事人认为笔录有遗漏或差错,可以要求补充或改正。当事人确认无误后,听证主持人、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应在听证笔录上签名或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