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实践中对适用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和第四十九条的争议
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4-06
能否对未成年犯处以无期徒刑
引言
在司法实践中,对适用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以下简称条文一)和第四十九条(以下简称条文二)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观点。这种争议的产生源于对两个条文的不同理解。
条文一和条文二的解读
根据条文一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根据条文二的规定,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不同观点的解释
肯定论认为,条文一是对未成年犯进行司法保护的一般规定,而条文二则是特殊规定。条文一具有普适性,适用于任何未达死刑的犯罪案件,易于操作。然而,在已达死刑的犯罪案件中,条文一失去了有效性。因此,条文二作为特别规定应运而生,以封顶的方式对未成年犯进行保护。按照特别优于一般的原则,当情景需要适用特别规定时,就必须适用特别规定,不得再适用一般规定。因此,肯定论主张只适用条文二,即对未成年犯判处无期徒刑。否定论则认为,适用条文二意味着最高只能判处无期徒刑,并且还必须适用条文一。这就导致对未成年犯判处无期徒刑的问题。根据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不能基于同一事实和理由重复评价。由于条文一和条文二都是基于同一事实和理由的从轻、减轻,因此不能同时适用,只能单独适用。因此,否定论主张完全可以对未成年犯判处无期徒刑。
结论和建议
争议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条文一的疏漏,使得法律失去了严密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在条文一的尾部添加一句话,将其修改为: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通过对条文一和条文二的解读和争议的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适用刑法中未成年犯的处罚问题,并为司法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