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5-02-23
为了促进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维护民事法律关系的稳定和民事权利的流转,法律规定了诉讼时效。普通诉讼时效一般为3年,但对于特殊情况,法律规定了一些特殊的诉讼时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6条的规定,下列事项的诉讼时效为一年:
对于医疗事故争议的诉讼时效,一般涉及患者身体受到伤害的情况,因此适用特殊诉讼时效的规定,即为一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应当知道是指按照正常情况能够推定权利人已经知道,而不管权利人是否真正知道。
此外,根据法律规定,诉讼时效还存在中断的情况。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为某种法定事由的发生使原来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中断时效的事由消失之后,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当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当事人特别是受害者(患者)一方应及时主张自己的权利,并在遇到特殊情况时保留相关证据,以确保权利的顺利实现。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因此,医疗事故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即医疗机构必须证明其医疗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在医疗行为中没有过错。否则,将推定医疗机构存在因果关系和过错责任。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患者对任何事实都无需举证,患者必须对在该医疗机构就医的事实及受损害的事实进行举证,而医疗机构只有能够证明自己的医疗行为与患者损害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医护人员和医疗单位没有过错,医疗单位才不承担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