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5-01-30
1999年7月19日,原告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与被告山东省船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签订了航线合作协议,约定了双方在国内沿海集装箱班轮航线上的合作事项。根据协议,双方各自独立揽货订舱、编制提单号、放柜、装箱、签发提单和运单、缮制装箱单及仓单,并对外结算运费。双方还约定了操作人员之间的通报要求和提前递交仓单的时限。协议中还明确了装船和卸船的责任分配,以及在货损情况下的索赔和理赔责任。对于未尽事宜或争议事件,协议要求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如无法解决则提交仲裁机构解决。
1999年11月16日,个体经营者魏*英委托A公司由青岛运输一批辣椒干至蛇口。A公司的青岛代理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货青岛)接受了订舱并安排了装货。根据魏*英的要求,货物装载于一个左半开门的40英尺集装箱中,并放置在通风良好的位置。中货青岛将该集装箱交由被告港务局公司(以下简称C公司)运输,并以自己的名义签发了水路集装箱货物运单。根据舱位图显示,集装箱被积载于舱内第二层,而非通风良好的位置。
货物于11月26日到达目的港蛇口后,根据中国理货总公司蛇口分公司的理货报告,该集装箱的右门铅封未变,左门仅开了12厘米,440袋货物外包装发热,其中205袋外包装有水渍,70袋外包装有严重水渍及部分霉迹。
尽管原告和被告在航线合作协议中约定了仲裁条款,但该条款对仲裁委员会的约定不明确,并且双方事后也未达成补充协议,因此仲裁条款被认为无效。在履行协议过程中发生纠纷时,当事人有权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审理结果,本案为沿海货物运输合同纠纷,合同的相对主体为承运人A公司和托运人魏*英。在沿海运输中,承运人对托运人应当负有责任。被告C公司并非本案涉及海上运输合同的当事人,与本案争议的标的没有直接的牵连,因此被告C公司和被告B公司之间的责任分担不属于本案的审理范围。鉴于A公司作为承运人未按合同要求妥善运输货物,判决被告A公司赔偿魏*英货物损失,并承担一、二审的诉讼费用。
被告A公司在2000年9月14日向魏*英支付了赔款。被告A公司于2001年10月22日以原告身份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C公司对上述赔款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