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的诉讼时效中断如何取证
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5-09-29
诉讼时效的法律后果
在民间借贷过程中,超过诉讼时效的法律后果是丧失胜诉权,但不影响法院受理。诉讼时效在法律上是债权人的最后保障,当然也可以选择私力救济。
法院对诉讼时效的判断
在诉讼时效中,法院在受理案件后,如果查明无诉讼时效中止或中断等情形,将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如果查明存在诉讼时效中止或中断情形,则支持债权人的诉讼请求。
收集中止或中断的证据
因此,关键是在诉讼之前,收集中止或中断方面的证据。如果在3年之内,借款人向借款人主张过权利、或对方同意履行、或提起诉讼仲裁等,并且有证据证明,那么会造成诉讼时效的中断。诉讼时效自中断之日起重新计算。
可以造成诉讼中断的催告方式
常见的可以造成诉讼中断的催告方式有:公告、邮局特快专递、信函、挂号信、电报、主张债权的调查表和政府文件、作审计报表之用的询证函、主张抵销等。当然,实践中对于中断效力的认定还需要其他证据的配合,例如对下落不明的债务人的公告还需要该债务人下落不明的证据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对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
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九十五条的规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超过诉讼时效期的处理
对于超过诉讼时效期的当事人,丧失的只是胜诉权,即其民事权利得到人民法院保护的权利,而非丧失诉权。因此,即使超过了诉讼时效,只要当事人符合提起诉讼的若干条件,人民法院仍应予以受理。
未约定还款期限的债务纠纷处理
根据这些规定,对于未约定还款期限的债务纠纷,诉讼时效应按以下几种情况分别计算:1、对于没有约定履行期限的关系,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债务人可以随时向债权人履行义务,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因此,诉讼时效从权利人主张权利而义务人拒绝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但如果债权人未曾主张债权,则不能开始计算诉讼时效。2、诉讼时效因权利人主张债权或者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后,权利人在新的诉讼时效时间内,再次主张权利或者义务人再次同意履行义务的,可以认定为诉讼时效再次中断。从再次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要再次重新计算,且诉讼时效中断不受次数的限制。但主张诉讼时效中断,必须有足够的证据证明。3、如果债权人一直没有主张权利,则适用最长诉讼时效期,从债权债务关系发生之日起计算20年。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再予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