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5-14
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由于特定的法定原因,导致已经过去的时效期间无效,待时效中断的原因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开始计算。诉讼时效的目的是促使权利人行使请求权,消除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稳定状态。
根据民法通则第140条的规定,中断诉讼时效的法定事由包括起诉、请求和认诺。这些事由是依据当事人的主观意愿进行的行为,与中止诉讼时效的事由有所不同。诉讼时效的条件是权利人不行使请求权,如果当事人通过实施起诉、请求或认诺等行为,使权利义务关系重新明确,诉讼时效就没有继续计算的意义,应予以中断。
起诉是指权利人通过诉讼程序主张权利,请求法院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行为。起诉行为是权利人通过法院行使权利的方式,因此,诉讼时效会因此中断,并从法院判决生效之时重新开始计算。
请求是指权利人直接向义务人提出履行义务的要求。这是权利人在诉讼程序外行使请求权的行为,改变了不行使请求权的状态,因此应中断诉讼时效。
认诺是指义务人在诉讼时效进行中直接向权利人表示同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基于义务人认诺所承担的义务,使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重新明确,诉讼时效从此中断,并立即重新开始计算。认诺的方式有多种,包括部分清偿、请求延期给付、支付利息、提供履行担保等。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民法通则第140条规定的“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在第一种情形中,对方当事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时,签收人可以是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负责收发信件的部门或被授权主体。对方当事人为自然人时,签收人可以是自然人本人、同住的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亲属或被授权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