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4-07-08
本案的原告是新加坡郭资源私人有限公司(KEA RESOIRCES PTELTD),被告是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杭州分公司。原告在1995年11月在中国定购了两艘拖轮(分别称为7号船和8号船,价值各为130万美元),以及一艘无动力驳船(称为6号船,价值61万美元),计划将这三艘船从上海拖往新加坡。原告于1995年12月11日将这三艘船投保给被告公司,并告知了船舶拖带回国和6号船为无动力驳船的情况。被告于同年12月20日分别签发了三份保险单,保险金额分别为6号船61万美元,7号船和8号船各130万美元。保险条件为1986年1月1日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船舶保险条款,险别为一切险附加战争险,保险期限为一个航次,航行范围分别为南通至新加坡(6号船)和芜湖至新加坡(7号船和8号船)。
在启拖前,原告委托中国船级社对船舶进行适拖检验,并提供了8号船缆绳、绞车测试等方面的ABS证书。中国船级社于1995年12月26日出具了适拖检验报告和适拖证书。适拖检验报告结论认为8号船符合拖带的技术要求,同意将其拖带6号船和7号船从上海单程拖往新加坡。适拖证书表明对3条船及其拖带方案进行了检验,认为准备工作已完成并符合拖带规定,允许它们在从上海到新加坡之间航行。该证书还注明,若拖船和被拖物的拖航技术条件或已核定的拖航准备工作状况发生变化或更改,则本证书即告无效。
1995年12月31日,8号船以“一字形”拖带7号船和6号船从上海出发前往新加坡。船舶在1月2日遇到风力3-4级、轻浪的情况下,拖缆绞车出现松动。船长命令停车、收紧绞缆刹车,并将一段缆绳以“8”字结拴到辛普森柱上,然后用链条固定后继续航行。1月3日,船舶行至118°54.7‘E、24°26.4’N海域时,船员发现拖缆从绞车上脱落并将辛普森柱拉断,随后7号和6号两条被拖船漂失,经过多方搜寻未能找到。原告于1月4日上午通过传真将事故情况通知被告,并请求上海海洋工程服务公司进行救助。救助方从当日开始派遣船舶进行搜寻,直到1月6日才找到漂失的7号和6号船,并将其拖至厦门救助站码头。经检验,两船船体完好。
在7号和6号船到达厦门后,为了避免船舶被留置,原告要求被告提供担保,但被告以事故原因不明、无此项义务为由拒绝提供。因此,原告自行提供了由新加坡联合海外银行出具的40万美元担保并预付了10万美元,以使被救助船舶获释。然而,被告以船舶不适合拖带为由拒绝赔偿,并在仲裁期间通知原告拒赔。在仲裁期间,原告和救助方发现救助费用可能偏高,并达成了和解协议书,商定救助费用数额为45万美元,包括救助报酬、后期救助费用、利息和成本。然而,被告对此款项的确定并未给予同意,具体数额或构成比例也未作具体划分,只笼统地约定以45万美元作为全面和最终解决救助问题的数额。除已预付的10万美元外,原告于1996年9月14日向救助方支付了35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