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27
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为了防止证据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申请保全证据的程序应当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后进行。根据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7条的规定,申请保全证据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以书面形式提出。
在行政程序中,只有人民法院有权采取证据保全措施。这与行政处罚法第37条第2款的规定不同,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并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然而,在诉讼过程中,只有人民法院才能实施证据保全。
证据保全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证据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这与财产保全的目的不同,财产保全是为了保证将来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而采取的强制保全措施。证据灭失指的是证据不再存在的情况,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证人因年老或疾病可能去世,需要保全其证言;二是案件涉及某些易腐物品或易变质物品,需要保全这些物证。证据以后难以取得指的是,虽然证据不会灭失,但失去时机会导致证据的状态发生改变或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取得。例如,证人即将长期居留国外或对污染水的水质必须立即取样等。
人民法院保全证据应当以裁定的方式进行。证据保全包括依申请的证据保全和人民法院依职权的证据保全两种。
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诉讼参加人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和他们的诉讼代理人等。被告虽然不能自行收集证据,但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申请应以书面形式提出。根据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当事人申请保全证据时,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其提供相应的担保。
需要注意的是,证据保全可能对被保全人造成一定的影响或损失。提供相应的担保是指人民法院在判断是否需要提供以及提供何种担保时,要考虑证据的实际价值、存在状况、保全难度、灭失风险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确定。例如,如果申请保全的证据属于书证、证人证言等,无须提供相应的担保;但如果保全的证据涉及他人的重大经济利益或其他合法权益,如珠宝、字画等,则需要当事人提供相应的担保。
依职权的证据保全是指无须经诉讼参加人申请,人民法院即可主动采取保全措施。根据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人民法院保全证据时可以采取查封、扣押、拍照、录音、录像、复制、鉴定、勘验、制作询问笔录等保全措施。在保全证据时,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