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继承类要素式公证书的思考与商榷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16
一、“申请人”的定位范围
根据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2008)司律公字019号《关于印发继承类强制执行类公证书和法律意见书格式的通知》,要求对继承类强制执行类要素式公证书“认真组织实施”。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关“申请人”的定位范围的问题。根据通知的格式要求,所有法定继承人都要被列为“申请人”。然而,在实际申办公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继承人已经通过其他方式放弃了继承权。因此,我们认为只有要求继承遗产的继承人自身、其委托代理人和监护人才能被列为“申请人”。放弃继承权的人不应被列为“申请人”,他们的放弃继承的事实只需在公证书中被确认即可。
二、“查明如下事实”的表述
在公证书中,我们使用了“查明如下事实”的表述方式。然而,这种表述与事实和法律规定不符,也与公证的职能和责权相矛盾。公证机构并没有调查权,只有核实权。因此,我们建议将表述方式改为“经审核确认如下事实”或“经审核明确如下事实”,以更贴切地表达公证的实际情况。
三、对公证财产是否为“合法财产”的确认
公证机构并没有实质审查公证财产是否为“合法财产”的权力。他们只能从权利证书的真实性来确认财产的合法性。实质上是否为“合法财产”是司法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的权限范围。因此,在公证书中直接称之为“合法财产”是不妥的。我们建议在公证书中陈明“至本公证书出具时止,未发现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财产为违法所得”,以确保公证机构和公证员的无虞。
四、对遗产数额的具体写明
在公证书中,我们并不需要具体写明遗产的多寡。公证机构只需确认财产权利证书中死者“本人份额”为遗产即可。具体共有人占多少份额应由权利人自行界定,公证处无需作出具体认定。这样做可以避免出现纰漏和差错的几率,并确保公证机构的自我保护。
五、引用具体法律条文的必要性
对于确认继承权,主要依据继承法,但还有其他法律法规涉及到这方面的规定。然而,对于公证申请人来说,他们只关心结果,而不关心具体的法律条文。过多引用具体的法律条文只会增加错误和差错的几率。因此,我们认为只需简明扼要地表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即可。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继承类要素式公证书的格式可以更简明扼要、简洁明了。过于繁琐、冗长、晦涩的格式只会浪费资源、增加司法成本,并增加出现错误和差错的风险。我们认为原来的普通格式已经很不错,如果一定要采用要素式,可以参考“招标投标”类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