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5-06-18
近期媒体报道称,上广电因经营亏损严重被上海市国资委指定“托管”给上海仪电集团。然而,关于托管的法律规定并不明确,对于第三方权益保护措施也很少涉及。
托管是指一方将其企业或资产委托给另一方进行管理和运营的行为。然而,目前全国人大颁布的法律对于托管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和规范。
在中国,关于托管的规定主要散见于各级政府或地方人大颁布的地方法规、规章或其他规范文件中。然而,这些规定形式各异,法律定性不一,规范性不足。
托管协议是托管行为的依据,应当遵循协议和合同法的规定。然而,合同法的一些原则规定,如委托等,并不能完全适应托管的实践。因此,笔者认为,各级政府应根据实践需求、托管的特点以及国有企业的特性,制定特别的法规或政策。
关于托管的法律定性存在两种争议观点,一种认为托管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另一种认为托管是一种信托关系。支持“信托关系说”的观点认为,托管的受托人在内部行为上是以自己的名义行事,在外部行为上是以被托管企业的名义行事,而不是以委托人的名义行事。而在委托代理关系下,受托人是以委托人的名义对外行事;托管的受托人自行决定经营,而委托代理的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实施经营。此外,支持“信托关系说”的观点还指出,托管符合信托的特征,如受托人接受委托,按自身意愿管理委托人的财产;托管有受益人,可以是受托人、委托人或其他第三人;托管要求受托人与委托人的财产分离,符合《信托法》对“信托财产与受托人财产相区别”的规定。
鉴于我国企业托管的定义和操作存在差异,无法统一确定其法律定性,只能根据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各地政府对于托管的具体规范也不统一。例如,1995年海南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海南经济特区国有资产条例》对于“企业国有资产的委托运营”进行了专门规定,包括了委托经营的定义、受托人的条件、托管终止或解除的事由、受托人提供财产抵押或保证金或第三人保证的要求,以及选择受托人的招投标程序等。同样,1997年青岛市政府颁布的《青岛市国有资产委托运营办法》也有较为详细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