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5-20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经营者若在提供商品或服务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赔偿金额应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但不得低于五百元。如果法律另有规定,按照规定执行。
欺诈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采用捏造虚假情况、歪曲事实、掩盖真实情况等手段实施欺骗他人的行为。在民事法律范畴内,欺诈行为指的是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过程中,采取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导致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
首先,欺诈方必须有欺诈的故意。欺诈的故意是指欺诈方明知自己提供的信息是虚假的,且会导致被欺诈人错误认识的情况下,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大多数情况下,欺诈方的故意是明显的,容易认定。但在少数情况下,欺诈方的故意很难确定。例如,销售者向消费者陈述产品信息时,并不确定陈述的真实性,但仍然陈述虚假信息,导致消费者产生误解。在这种情况下,销售者具有欺诈的故意,因为销售者无法确定陈述的真实性,也就无法提供真实的信息给消费者。销售者在陈述时应该知道,如果陈述的信息是虚假的,会导致消费者产生错误认识。因此,这种情况下可以认定销售者有欺诈他人的故意。
在实际中,经常出现商场销售过期商品的纠纷。商场以打折促销的方式销售过期商品,并在店堂告示中明确告知购买者“打折商品,售出恕不退换”。消费者购买后发现商品已过期,要求退货并赔偿,商场常以告示作为抗辩理由。有人认为,打折商品与非打折商品在质量等方面存在差别,商场已明示售出恕不退换,消费者购买时自愿承担风险,因此商场行为不构成欺诈。然而,这种观点没有法律依据。商场无论销售任何商品,无论是否打折,都必须保证商品的质量,包括不得销售过期商品。这是商场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而不是合同义务。商场不得利用告示方式免除对不合格商品的法定义务。有些商场认为,商品的保质期印在外包装盒上,商场并未修改保质期,消费者购买时不可能不注意到保质期。
对于这种情况,消费者购买过期商品可能是因为疏忽未注意到保质期,或者是知道商品已过期而故意购买,以此向商场索赔。因此,商场不存在欺诈问题。然而,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商场不得销售过期商品是其法定义务,无论是食品卫生法还是产品质量法都有明确规定。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表明,商场只要从事经营就必须履行该法定义务,换句话说,商场不得销售过期商品。商场是专门从事商品交易的,负有在销售前检查商品是否过期的义务。如果商品已过期而商场仍然公开销售,按照商事交易惯例,应认定商场知道商品已过期。如果商场声称不知道商品已过期,应负举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