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12-12
在浦东新区法院,上海首例骗购外汇案件正进行开庭审理。此案涉及非法暴利共享,涉案金额高达2.12亿美元,非法获利人民币1370万余元。然而,法庭上被告人互相推诿,声称自己不知情,称自己被其他人“坑”了。在法律面前,这五名被告人的利益同盟分崩离析。
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40条第4项规定,骗购外汇是指使用虚假或无效的凭证、合同、单据等欺骗外汇指定银行购买外汇的行为。外汇指定银行是经国家外汇管理机关批准经营结汇和售汇业务的银行,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第1条明确规定了骗购外汇的几种行为方式:
这包括使用伪造、变造的海关签发的报关单、进口证明、外汇管理部门核准件等凭证和单据骗购外汇。海关签发的报关单包括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和登记手册。进、出口货物报关单是进出口单位向海关申报货物进、出口的单证。报关单由海关依固定格式印制,进出口单位必须根据海关规定填制。登记手册包括进料加工手册和加工装配、中小型补偿贸易进出口货物登记手册。进口证明包括进口许可证、进口批件等。外汇管理部门核准件指经外汇管理局或其分局、支局核发的售汇通知单、外汇担保登记证等。
根据相关外汇管理法规,外汇指定银行在为客户办理售付汇之后,应在报关单、商业单据等有效凭证上加盖“已供汇”印章。然而,一些外汇指定银行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故意或疏于加盖“已供汇”印章,给不法分子留下了重复使用商业单证或凭证骗购外汇的机会。
立法为防止遗漏,将未明列的骗购外汇方式包括在“其他方式”中。这种立法方式具有堵塞犯罪人逃避法律追究的功能。其他骗购外汇方式包括以虚假或无效的外贸合同向外汇指定银行骗购外汇,以及虚构特定事项向外汇指定银行骗购外汇等。
对于骗购外汇罪的数额较大的认定,目前《决定》没有明确规定,还需要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在审议《决定》草案时,有关委员提出草案对此类犯罪活动的数额采取“较大”、“巨大”、“特别巨大”等笼统的规定,司法实践中难以把握。建议制定具体规定,然而这一建议未被采纳。在专门司法解释出台之前,可以参考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骗购外汇、非法买卖外汇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认定骗购外汇罪的基本构成数额为非法骗购外汇20万美元或违法所得5万元人民币以上。
对于犯骗购外汇罪的单位,判处罚金,即处骗购外汇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对于骗购外汇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单位,处骗购外汇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骗购外汇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单位,处骗购外汇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金或没收财产,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