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5 更新时间:2024-06-14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八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他们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也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此外,禁止溺婴、弃婴。根据法律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还应当尊重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确保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还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他们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以及聚赌、吸毒、卖淫。此外,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允许或者使未成年人结婚,也不得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如果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应当依法承担责任。如果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行为经过教育后仍不改变,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并另行确定监护人。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包括工读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并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教育和帮助,不得歧视或厌弃他们。此外,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学校和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并可以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办理。这些机关和少年犯管教所应当尊重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对审前羁押的未成年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与羁押的成年人分别看管。对经人民法院判决服刑的未成年人,应当与服刑的成年人分别关押和管理。对于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对于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对于免予起诉或免除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在继承案件中,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在离婚案件中,如果离婚双方发生争执关于抚养未成年子女的问题,无法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根据保障子女权益的原则和双方具体情况进行判决。
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如果双方一致同意进行人工授精,所生子女应视为夫妻双方的婚生子女,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婚姻法》的规定。根据《婚姻法》第十九条的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非婚生子女的生父应当负担子女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如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被侵害人或其监护人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或其他合法权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虐待未成年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对违反监管法规对被监管的未成年人实施体罚虐待的司法工作人员,对拒绝扶养负有抚养义务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情节恶劣的,对明知校舍有倒塌危险而不采取措施致使校舍倒塌造成伤亡的,都需要根据刑法的规定承担刑事责任。对教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引诱、教唆或者强迫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或者卖淫的,也会受到从重的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