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4-09-26
根据民法的分类,行为可以分为民事行为和事实行为两大类。本文将重点介绍民事行为和准民事行为的知识,请继续阅读。
民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产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也被称为法律行为。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以及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是两个相关但有区别的概念。
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于:民事行为的成立是民事行为生效的前提。只有民事行为成立后,才能进一步确认其是否有效。在大多数情况下,民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是同时发生的,也就是说,在民事行为成立时就具有法律效力。但在少数情况下,民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并不同时发生,即民事行为已经成立,但尚未生效。
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 着眼点不同:民事行为的成立关注的是民事行为因符合法律构成要素而在法律上被视为客观存在;民事行为的生效关注的是成立的民事行为因符合法定的有效要件而获得法律认可的效力。
2. 判断标准和构成要件不同:民事行为的成立要求意思表示的成立或一致;民事行为的生效要求包括民事行为能力规则、意思表示自愿真实规则以及行为内容不违反法律原则等。民事行为的成立要件关注的是表意行为的事实构成,这种判断不依赖于当事人后来的意愿;而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关注的是当事人意思表示的效力。
3. 发生的时间不同:民事行为具备法定构成要素即为成立,自具备法定有效要件时生效。
4. 效力不同:民事行为成立即生效,当事人应受效果意思的约束,主要承担约定义务,可能产生违约责任;民事行为成立后无法生效、被撤销或在成立后未生效之前,当事人主要承担法定义务,违反这种义务会产生缔约过错责任。
准民事行为是一种表意行为,但其效力不基于表意人的意思,而是基于法律的规定。而民事行为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产生民法上效力的表意行为。准民事行为包括催告、通知和宽恕。
1. 催告: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8条规定:“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在相对人的催告行为中,虽然可以看出相对人的意思,但其法律后果只是为期一个月的期限的开始,如果期限届满后对方仍未作出表示,则视为拒绝追认。这种后果的产生与催告人的意思无关。通常情况下,催告人更希望对方作出追认表示。
2. 通知: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03条第1款规定:“召开股东大会会议,应当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审议的事项于会议召开20日前通知各股东;临时股东大会应当于会议召开15日前通知各股东;发行无记名股票的,应当于会议召开30日前公告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审议事项。”在这种行为中,行为人所表示的并不是某种意思,而是一种事实或情况,通知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是基于法律规定,而不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
3. 宽恕: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3条规定:“继承人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或者一起被继承人的,如以后却有悔改表现,而且被虐待人、被遗弃人生前又表示宽恕,可不确认其丧失继承权。”宽恕是一种以感情为内容的行为,但被继承人不丧失继承权并非宽恕内容所包含,而是基于法律规定产生的法律后果。
知识延伸: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以适用法律为特征。
民事行为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合法的民事行为被称为“民事法律行为”。不具备民事法律行为所必需的条件的民事行为是非法的、无效的。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级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为、绝对无效的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相对无效的民事行为)以及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不包括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无因管理行为等事实行为。
请注意:
记住以下这几种民事法律行为,以免混淆:合同行为、婚姻行为、遗嘱行为、收养行为、处分行为、赠与行为、奖励和获得报酬等。
相关推荐阅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