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法的异化及其重新定位
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1-23
[内容摘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倾销是与大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工业革命以来,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与此同时倾销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反倾销法的出现,曾经给人们带来了抑制倾销危害蔓延的曙光。然而反倾销法发展到现在,却已经从反不正当竞争的利器异化成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所以深刻揭露目前反倾销法所存在的种种弊端,重新界定反倾销法的性质,就成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本文也正是遵循着这一思路而展开的。在第一部分中,笔者试图从反倾销法的目的、规则、自由裁量权三个方面试图论述反倾销法的异化;在第二部分中,在对各种倾销行为做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该加以反对的倾销范围,同时重新界定了反倾销法是竞争法的这一重要性质,并阐述了发倾销法的未来发展方向。
倾销反倾销法贸易保护主义竞争法
一、倾销的定义和影响
根据美国学者雅各布·维纳的观点,倾销是指在不同市场之间对同一商品进行价格歧视的行为。一般认为,倾销是一种不公平的贸易行为,会对国际市场造成干扰和破坏,影响国际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也会对其他国家的生产造成损害或威胁。
二、反倾销法的历史背景
关于倾销问题,早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有所提及。最早有关倾销的讨论可以追溯到1884年英国议会关于关税的讨论。然而,直到1904年加拿大才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反倾销法》,1916年美国也在关税法中对反倾销问题做出了规定,并于1921年正式制定了《反倾销法》。随后,世界上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美国1921年《反倾销法》为蓝本,纷纷制定了各自的反倾销法,从而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反倾销法。
三、反倾销法的异化:从反不正当竞争走向贸易保护主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倾销与大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国家越有能力进行倾销,而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则往往成为倾销的受害者。然而,事实情况恰恰相反,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了倾销的最大受害者,而中国、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以及韩国、巴西、中国台湾地区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成为了倾销的最大施害者。这一现象似乎存在矛盾,其根本原因在于当代反倾销法已不再是反不正当竞争的有效工具,而恰恰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反倾销法的出现曾给人们带来了抑制倾销危害的曙光,但事实发展却出乎人们的预料。二战后,GATT成立并经过八轮贸易谈判,各国关税已降至极低水平。然而,各国仍然存在保护本国产业、避免国外同类产品竞争的内在冲动,因此反倾销法的选择性和宽松自由裁量范围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二战后的五十年间,尤其是70年代后,各国频繁提起反倾销诉讼,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反倾销法逐渐演变成新的贸易壁垒,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给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带来了巨大阻碍。
四、结论
反倾销法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逐渐异化。它从原本的反不正当竞争转变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对世界贸易自由化产生了阻碍。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平衡贸易保护和自由化的关系,以促进公平竞争和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