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4-10-14
在法律上,“倾销”是指出口商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在海外市场大量销售商品的行为。根据经济学家维纳的理论,倾销可以分为偶然性倾销、掠夺性倾销和连续性倾销。
偶然性倾销指的是由于海外市场的波动导致其他竞争者在该市场上销售困难的情况。对于这种倾销,一般不会引起太大关注。
掠夺性倾销是指出口商以极低价格销售商品,以消灭进口国的竞争对手,从而谋求垄断进口国市场。这种倾销被视为超贸易保护的工具,具有侵略性,并且被认为不公平,应受到惩罚。
连续性倾销是指出口商为了扩大或保持生产规模,在维持国内高价水平的情况下,在国外市场进行长期性的倾销。由于各国都采取以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导致全球生产能力过剩,这种倾销行为已经变得普遍。然而,连续性倾销会导致全球资源分配和使用上的误导,并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欧洲国家率先制订了反倾销协议,以应对来自其他国家的食糖倾销。1920年,英国和荷兰等10个欧洲国家签署了关于反倾销的国际条约,开创了反倾销的先河。美国反倾销法是世界上较为完备的反倾销法,并且为各国制定反倾销法提供了基本框架。1948年,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将反倾销纳入国际统一化轨道,并规定各国享有对倾销的单方抵制权。
然而,关贸总协定的反倾销条款缺乏具体内容和操作性,各国根据本国利益对其进行解释。为改变这种状况,关贸总协定成员国于1967年通过了第一个《反倾销协议》,对关贸总协定的反倾销条款进行了解释和具体化。1979年,在“东京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该协议得到修订和补充,形成了《反倾销协议》。
然而,自80年代以来,反倾销法的适用趋向极端,反倾销措施成为一种新的贸易壁垒。为解决这个问题,关贸总协定于乌拉圭回合中提出修改反倾销协定的建议。1994年,乌拉圭回合顺利结束并达成了《关于履行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该协议成为WTO现行的反倾销法,并为WTO成员国制定了一个总的框架。该协议扩大了反倾销法适用的范围,增强了国际反倾销的透明度、预见性和可操作性。与以往的反倾销协议不同,该协议对WTO全体成员国都有约束力。
因此,《1994年的反倾销协议》被视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