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7-13
首先,需要确认存在倾销的事实。
其次,需要确定倾销对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的威胁,或对建立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
第三,需要确定倾销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根据倾销的定义,如果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格,就可以认定存在倾销。倾销幅度是指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格的差额。因此,确认倾销需要经过三个步骤:确定出口价格、确定正常价格、对出口价格和正常价格进行比较。
正常价格通常是指在一般贸易条件下,出口国国内同类产品的可比销售价格。如果该产品的国内价格受到控制,通常会以第三国同类产品出口价格作为确认正常价格的依据。
作为一种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和认可的限制进口的手段,反倾销原则最早确立于1948年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反倾销逐渐成为各国保护国内产业的主要工具。根据统计数据,从1990年到2000年,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反倾销案件达到了2483件,受到反倾销限制的产品种类已超过3000种,对贸易量的影响超过千亿美元。发达国家是采取反倾销措施的主要国家,其中欧盟、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阿根廷、加拿大等国家反倾销案件数量较多。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广泛使用反倾销手段,南非、印度、巴西、阿根廷、韩国等国家都启动了反倾销调查程序。发展中国家成为反倾销措施的主要目标,超过60%的反倾销案件针对发展中国家。在1990年至1999年期间,中国、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是受到最多反倾销调查的。
反倾销属于一种保护本国企业的条款。根据关贸总协定的规定,如果倾销对进口国造成了实质的损害和威胁,就不允许倾销。因此,反倾销具有保护本国企业的目的。可以说,很多国家在打着“反倾销”的旗号下实际上是在行使保护主义政策。
根据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如果进口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个国家,那么该产品被视为倾销。确定价格是否低于正常价值,有三种方式参考和判断:1)该产品在本国的销售价格;2)向其他国家的出口价格;3)成本核算。一般来说,优先考虑前两种方式作为判断依据。倾销的目的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击败竞争对手,从而获得垄断利润。进口产品的倾销幅度低于2%或某国产品的进口量低于全部进口量的3%时,不得提起反倾销要求。只有当外国产品的进口对本国企业造成实质损害时,才能提起反倾销要求。
反倾销有两种情况:一是本国产品出口到国外,国外政府采取的反倾销措施;二是国外产品进入本国,本国政府采取的反倾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