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10-08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并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一种司法制度。在行政诉讼中,原告通常为行政相对人,而被告则为行政机关和依法授权的组织。
行政诉讼主要解决一定范围内的行政争议,但不包括抽象行为和国家行为等。
行政诉讼的主要审查标准是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当行政行为显失公正时,还会审查其合理性。
行政诉讼是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行政法制监督制度。
行政诉讼采用一律合议制,不适用独任制。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应当是三人以上的单数。
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程序。
诉讼程序的进行原则上不影响行政行为的执行力。具体行政行为在诉讼期间仍然可以执行。但在以下情形下,可以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1)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2)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法院会裁定停止执行;3)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停止执行。
在判决中,如果被告需要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被告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行政行为。
在行政诉讼中,原告和被告的权利义务不对等。原告拥有起诉权,而被告没有反诉权。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