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定义与权益保障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 > 民诉法法律知识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定义与权益保障

点击数:48 更新时间:2024-09-18

 
341754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定义和分类

无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不具有以自己的独立行为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资格,其民事活动由法定代理人进行。根据法律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分为两类,即10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这两类人由于意思能力薄弱,缺乏社会经验,需要特别保护,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和稳定的交易秩序,因此在代理、民事行为效力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救济机制。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民事行为效力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是无效的。然而,设置无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的意义在于对10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给予特殊保护。因此,他们可以进行纯受益的民事行为。需要注意的是,10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一些常见行为,如独自购买小额学习、生活用品,乘坐公共汽车,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应该确认为有效行为,而不需要强行要求法定代理人代为实施,因为这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认定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并不自动具有无民事行为能力,他们需要经过法院按照法定程序的宣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法通则的解释,神志不清的情况下实施的行为是无效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神志不清的人就没有民事行为能力,只是从公平的角度来认定民事行为的效力。

延伸阅读
  1. 拆迁程序的非法性及被征收人的拒绝权
  2. 校园伤害事故责任的承担范围和条件
  3. 宿舍着火的赔偿责任及相关法律知识
  4. 抚养权和监护权的法律规定
  5. 未成年人刷礼物是否能追回?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如何确认干部身份
  2. 书记员的司法行政地位
  3. 法庭上的录音合法性问题
  4. 危险货物车辆未配备押运员的法律处罚
  5. 纪律检查委员会: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
  6. 合同因不可抗力损失要求赔偿的法律问题
  7. 民事经济追溯期限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3. 儿童在学校或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受侵害了该怎么办
  4. 教育机构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5. 集体合同的效力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