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4-10-20
惩罚性赔偿并非旨在使被惩罚人陷入绝境,而是应考虑被告人的承受能力和公平正义。此外,惩罚性赔偿额应与实际损害相关。经济学家指出,惩罚性赔偿的根本目的在于适度威慑,适度威慑的关键是赔偿金额既不过多也不过少。赔偿低于损害时,威慑不足,加害人可能过度侵权;赔偿远远高于损害时,威慑过度,加害人会减少侵权行为,甚至不再从事该行为。因此,惩罚性赔偿应适度威慑,既不能超过损害,也不能过低。
我国《消法》第49条规定的赔偿额仅为双倍赔偿,即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然而,在某些具体案例中,这种双倍赔偿的计算方法限制了惩罚性赔偿的威慑力。例如,一盒售价20元的假药造成严重后果,按双倍赔偿计算,赔偿金额为40元,这样的金额既不能补偿损失,也不能起到惩戒作用。相比之下,我国市场交易的民间习惯中存在着“假一罚十、欠一罚十”的说法,其计算方法是由出卖人赔偿买受人实际损失的10倍。因此,应考虑修改赔偿额的计算方法,使其与实际损害相符合。
2009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对惩罚性赔偿做出了重大突破。该法明确规定,对于违反法律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或其他损害的情况,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要求生产者或销售者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这一规定为解决我国产品质量问题处罚偏轻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41条第1款的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非产品质量相关的其他财产损害时,生产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因此,产品生产者在产品质量纠纷中应承担举证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第六款的规定,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产品的生产者应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因此,在产品责任纠纷中,被告应承担证明产品不存在缺陷以及产品缺陷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
产品责任是指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因产品具有缺陷对他人生命、身体、健康或财产造成损害所应承担的民事侵权责任。而产品质量责任则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因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质量标准以及合同约定的对产品适用、安全和其他特性的要求,给当事人造成损失所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产品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而产品质量责任则是一种综合责任,既包括产品质量违约和侵权的民事责任,也包括产品质量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产品责任只在产品存在缺陷并造成他人损害的情况下成立,其侧重于损害后果。而产品质量责任可以存在于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任何环节,只要有违反质量义务的行为,无论是否造成损害,均应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综上所述,产品质量责任是产品责任的一种特殊形式,二者在概念、性质和归责前提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通过修改和调整产品质量立法规定,规定惩罚性赔偿金,加重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民事责任,严厉惩罚那些生产质量低劣、给消费者和社会造成严重损失的企业,促使企业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在审理产品责任案件和确定惩罚性赔偿金额时,应考虑被告人的主观恶意程度以及经济能力。赔偿数额应根据加害人的经济状况进行适当调整,经济状况良好的可以多赔偿,经济状况不佳的可以适当减少赔偿额。
鼓励企业购买产品责任险,促使企业依靠市场保护自身利益。
设立小额审判法庭,提高法官素质,为广大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