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9-30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只需将上诉状副本在法定期限内送交提起公诉的检察院,无需送达上级检察院。因此,上级检察院无法得知被告人是否上诉,导致上级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权难以行使。
刑事诉讼法规定上诉案件以开庭审理为原则,但事实清楚的案件可以书面审理。然而,对于"事实清楚"的判断标准并不明确,导致书面审理成为二审上诉案件的主要审理方式。这使得检察机关对书面审理过程的监督乏力。
刑事诉讼法对二审裁判结果的送达对象和时限没有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二审裁判结果只送达原提起公诉的检察机关,而没有送达同级检察机关。此外,裁判文书送达不及时或不送达的现象较普遍,导致检察机关无法进行审判监督。
刑事上诉审中,检察机关的定位是对一审公诉职能和诉讼监督职能的继续和延伸。然而,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在刑事二审上诉程序中的法律地位,一些法院仍将参加二审上诉程序的检察人员称为公诉人,导致定位不明确,弱化了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作用。
现行刑事诉讼法对上诉案件的审理程序和书面审理的具体操作指引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审理程序形式化,二审庭审功能得不到充分体现。
司法资源有限,全部上诉案件开庭审理会导致司法资源投入过大。因此,立法上要求以开庭审理为主与实际上以书面审理为主的现实产生了背离。
受多种因素限制,检察诉讼监督工作未能覆盖刑事诉讼的各个环节,相关制度滞后,也是检察监督盲区的重要原因。
书面审理剥夺了诉讼当事人再次通过参加诉讼出庭获得司法救济的机会,不利于解决争议。
审理过程的不透明可能引发司法腐败。
上诉审的审查对象是一审的审理过程和判决,检察机关作为法治国家的守护人,其监督作用更值得期待。然而,目前上诉案件偏低的庭审率,极大地弱化了检察机关在第二审程序中的监督作用,有损司法公正。
在上诉审中,应明确检察人员的称谓是"检察员",以区别于一审的公诉人。
明确规定上诉状副本在送交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的同时,也要送交上一级人民检察院。
明确开庭审理的上诉案件范围,应限定于二审法院拟改变定性、量刑的刑事上诉案件。
明确审判机关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控辩双方意见分歧大的上诉案件作书面审理时,应征求检察机关的意见,并将案卷移交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建议开庭审理的,审判机关应当开庭审理。
对二审法院拟改判的上诉案件,应通知同级检察机关参加宣判。对开庭审理的第二审刑事案件,当庭宣告判决的,应在五日内将判决书送达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及同级人民检察院;定期宣告判决的,应在宣告后立即送达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及同级人民检察院。对不开庭审理的第二审上诉案件,应在判决宣告后立即将判决书送达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及其同级人民检察院。
建立重大复杂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建议上诉审开庭审理制度、上诉案件审查制度和定期向法院催办制度等,以消除监督盲区,确保诉讼监督工作的严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