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5-08
引渡是指一个国家根据条约或其他理由,将在其境内被别国指控或判定犯罪的人移交给请求国进行审判或处罚的行为。它是国家之间刑事司法协助的一种形式。
比如,甲目前身在加拿大境内,但被我国指控有犯罪行为,我国向加拿大请求将其移交于我国进行审判。加拿大应请求移交的行为就是引渡。
引渡的法律基础在于一个主权国家对犯罪的管辖权,包括属地、属人和其他管辖权等。请求引渡的国家基于国际法上承认的依据,对身处他国境内的罪犯享有管辖权。
在19世纪以前,可以引渡的罪行主要是政治犯、异教徒和逃兵。但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引渡的对象发生了根本改变。现在各国只引渡普通刑事犯。"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习惯法则。
我国与泰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哈萨克斯坦、蒙古、吉尔吉斯斯坦等一些国家签订了引渡条约,并参与了很多实际上涉及引渡问题的公约,比如《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消除一切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等。
引渡条约是国家间引渡罪犯的依据。在国际法上,没有赋予国家以引渡的义务。在没有引渡条约的情况下,是否将罪犯引渡回申请国完全取决于被申请国自己的决定。但是如果有引渡条约存在,情况就不同了。引渡条约一般会约定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关于互相引渡罪犯的相关条件和其他事项。如果在条约中承诺对某个国家的罪犯进行引渡,那么引渡就成为了国际义务,必须履行,不能随意拒绝引渡,除非有正当理由。
政治犯不引渡是引渡领域的一项基本原则,被各国公认为国际法原则。它指的是一国对于在其境内的某一外国人因民族、种族、国籍、宗教、参加某一政治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观点而遭受其本国或居住地国通缉、审判或判刑而给予庇护,拒绝将其交给其本国或经常居住地国。
该原则形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西欧一些国家的国内立法和各国间的引渡条约的规定。1793年,《法国宪法》规定法国给予为争取自由而从本国逃亡到法国的外国人以庇护,为政治犯庇护立法奠定了基础。1833年,比利时制定了第一个禁止引渡政治犯的法令。后来,在欧洲国家间订立的引渡条约中,大都有政治犯不引渡的规定。这样,政治犯不引渡就逐渐成为欧洲国家普遍接受的原则,现在已成为各国公认的国际法原则。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理论基础尚不明确。个人观点认为,政治犯被通缉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因为其犯了大众情感不能接受的罪责,而往往是其本国的政党基于自己的观点和政治犯的立场不同而加以迫害。如果其他国家将其引渡,可能有违人道。
由于国际法对政治犯罪的概念没有统一的解释,并且对于某种犯罪行为是否属于政治犯罪的决定权属于被请求引渡的国家,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行其是的状态,甚至存在滥用该原则的情况。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兼实施普通刑事犯罪行为的情况下,如何适用这一原则也存在问题。国际上对这一难题的解决办法主要是将一些罪行从政治犯的概念中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