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0 更新时间:2024-06-1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先后加入了多个刑事法国际公约,并承诺履行国际公约中规定的犯罪引渡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条的规定,我国在承担国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并适用本法。
自1993年以来,我国与泰国、白俄罗斯、俄罗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等11个国家签订了引渡条约。为了满足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需求,为引渡工作提供法律依据,方便打击犯罪,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引渡法纳入了立法规划。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准备,立法部门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规划,开始起草引渡法草案,并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后,将该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在审议过程中,涉及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引渡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了供立法机关在制定引渡法过程中参考,本文对相关引渡理论进行了探讨。
我国的法律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以基本法律为框架,以法律法规为网络而建立。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基本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引渡法的性质和地位在我国法律体系中需要明确界定,这涉及到立法权的归属问题。
1. 平等互惠原则:引渡关系应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
2. 国家利益原则:在引渡过程中,应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 适用本国法原则:引渡案件适用我国法律进行处理。
4. 双重犯罪原则:引渡要求犯罪行为在引渡国和请求国都构成犯罪。
5. 双重审查原则:引渡决定应经过引渡国和请求国的双重审查。
6. “或引渡或起诉”原则:引渡国可以选择引渡犯罪嫌疑人或自行起诉。
7.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不引渡涉及政治犯罪的嫌疑人。
8. 本国公民不引渡原则:不引渡我国公民。
9. 一事不再理原则:已经审理过的案件不得再次引渡。
10. 特定性原则:引渡案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特定处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国引渡法回避了死刑不引渡的原则,因此在我国引渡法中并未包含此原则,尽管在国际上这是一种普遍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