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4-01-04
隐名股东并非法律概念,我国法律法规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均未对隐名股东进行定义。隐名股东是学界对以他人名义登记但实际出资的人的通俗称谓。在司法实践中,一些省市法院也采用了这一称谓。
在实践中,有限责任公司出现了在股东名册及工商档案上登记的“名义股东”,而非实际出资人。实际出资人并非公司名义上的股东,但根据与名义股东之间的协议,实际出资人享有股东权益和利益。这种情况下,实际出资人被称为隐名股东。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的规定:
1. 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订立合同,约定实际出资和投资权益归属。如无合同法规定的争议,法院应认定该合同有效。
2. 实际出资人以履行出资义务为由主张权益,名义股东以股东名册和公司登记为由否认实际出资人权益,法院不予支持。
3. 实际出资人未经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请求变更股东、签发出资证明、记载于股东名册和公司章程,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法院不予支持。
根据公司法解释三第二十五条的规定,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的协议合法有效,隐名股东可以主张股东权益。但在请求公司变更股东、签发出资证明、记载于股东名册和公司章程,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时,必须经过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的同意。
隐名股东在法律上不被确认为股东,因此不具备行使股东知情权的资格。
隐名股东恢复实名登记应被视为股权转让行为,根据税收法律和法规的相关规定,如果转让人为自然人,则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转让人为法人,则需缴纳企业所得税。
根据我国《公司法》第36条的规定,公司股东不得抽逃出资,不能以任何理由变相撤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