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10-02
行政强制法草案在第二次审议中增加了一项规定,即当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的目的已经达到或者条件已经消失时,应立即解除这些措施。这一规定使得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程序更加严格。
2005年12月24日,行政强制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并印发各地和有关部门、单位征求意见。草案明确了行政强制措施的定义,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依法对公民人身自由进行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财产实施暂时性控制的措施。
草案首次审议稿对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程序进行了规定。例如,在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之前,行政机关必须向负责人进行书面或口头报告,并经批准;执法人员必须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当场告知当事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救济途径以及当事人享有的权利等。
在审议和意见征求过程中,一些委员提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应该有更严格的程序约束。草案对查封、扣押财产的期限进行了规定,但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没有规定期限,因此应该加以规定。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过研究认为,在单行法中已经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期限进行了具体规定,因此建议在草案中增加相关规定,对实施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的期限进行限定。草案的二审稿采纳了这一建议。
为了保护普通百姓的合法权益,行政强制法草案中还有多条规定限制行政机关滥用权力限制公民人身自由。草案明确指出,行政强制只是促使当事人履行法定义务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当事人经过教育自觉改正违法行为并履行法定义务,就不应再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草案还规定,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应坚持教育与强制相结合,实施非强制性措施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而不得实施行政强制措施。
草案还规定,设定行政强制措施时应适当,兼顾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行政强制不得滥用。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应依照法定条件,正确适用法律和法规,以当事人的权益最小损失为原则,选择适当的行政强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