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4-04-26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在以下情况下应支付经济补偿金:
(1) 用人单位采取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强迫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2) 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提供劳动条件,迫使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3) 劳动者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4) 劳动合同订立时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双方协商无法达成变更劳动合同的协议,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5) 用人单位裁减人员,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6) 用人单位被撤销或解散,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7)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的经济补偿金应根据以下标准计算:
(1) 劳动者工作年限不满一年的,按照一个月工资的标准支付经济补偿金;
(2) 劳动者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其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劳动者月工资低于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应按照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的标准计算。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者的经济补偿金应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用人单位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
如果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或发放安置费。
此政策仅适用于辽宁省地方国有企业中特别困难的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
特别困难企业是指上年度亏损且固定性支出大于现金流入的企业。困难企业的认定以上年末企业财务决策为基本依据,并参考《会计法》执法大检查的检查结论。
特别困难企业拟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时,需向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提交申请报告。申请报告应包括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计划、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资产负债情况、职工工资发放情况、职工签订的协议书、领取基本生活费明细表、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及构成、经济补偿金需求、自身筹集经济补偿金能力等情况。同时,还需填报《财政补助资金申请表》和《计划解除劳动关系职工情况明细表》(附《计算解除劳动关系职工个人情况表》)。
接受企业申请后,由同级财政、劳动(保障)和经贸等部门对企业的困难程度按规定标准进行认定。认定为特困企业的,需报同级政府批准。
(1) 对认定的特困企业,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应对企业当期应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经济补偿金支付标准、经济补偿金实际需求额及分担比例进行审核。审核完成后,在企业填报的补助资金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并将申请表报同级财政部门。
(2) 同级财政部门接到同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初审意见后,对企业应享受的补助资金数额进行核定,并通知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将应承担的经济补偿金划拨到市经济补偿金财政专户。财政部门同时将本级财政应承担的补助资金划拨到市经济补偿金财政专户。
(3) 县(区、县级市)属国有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申请补助资金时,需按上述程序进行申请认定。企业应承担的经济补偿金和县(区、县级市)财政应承担的补助资金由县(区、县级市)财政建立经济补偿金财政过渡专户进行筹集,并按统一规定将资金缴入市经济补偿金财政专户。
市、县(区、县级市)财政部门应及时通知同级劳动(保障)部门企业和本级财政安排资金到位情况。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及时批准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计划,并为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在工商银行办理个人收款帐户。同时,还需将职工收款帐户明细报同级财政部门。
市劳动(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需对本地区已核定的特别困难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情况进行汇总,并将计划解除劳动关系职工情况录入微机,形成数据库。同时,还需连同《经济补偿金省财政补助资金申请表》、企业和同级财政经济补偿金到位凭证一并报省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申请省财政补助资金。省财政、劳动(保障)部门需对各市上报的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情况和企业、财政资金到位情况进行审定,并按规定计算省财政应承担的补助资金数额。在15天内,将省财政应承担的补助资金预拨至市经济补偿金财政专户。
财政部门应在15天内将收到的省补助资金和企业、同级财政安排的资金划拨至收款银行职工个人账户。企业应通知已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前往银行领取经济补偿金。县(区、县级市)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应得的经济补偿金,可由市经济补偿金财政专户划拨至县(区、县级市)经济补偿金财政过渡专户,并按上述程序发放。对于解除劳动关系职工较少的县(区、县级市)企业,也可由市统一发放。
省直困难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财政补助支付,按照上述程序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