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风险控制体制是怎样的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5-02-14
承包商在进行传统的风险控制时,一般按照施工过程的延续,把控制过程分成若干阶段,分析各阶段潜在的风险因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这种手段多是以静态的眼光来看待风险和分析风险,各个阶段之间的风险管理工作缺乏必要和有机的联系,没有把各阶段的工作、工序和风险因素统一起来进行综合考虑。是简单的针对性强却缺乏弹性的简单的解决方法。这种办法对常见的变动因素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于施工中出现的异常变化,应变效果就显得不那么迅速和有效了。非动态管理形成的后果,实际上是一个组织和管理程序的问题,这就涉及到风险管理体制和风险控制策略问题。利用阶段管理和系统规划,在施工的各个时期进行监督控制和决策。
建立有效的施工风险管理体制
引言
施工过程中存在许多异常的、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传统的方法无法有效控制这些风险。这是因为承包商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为了有效控制风险,施工企业需要建立动态的风险管理体制和承包商风险管理体制,通过阶段管理和系统规划对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监督和决策。这样可以将决策问题分阶段解决,以规避风险并提高决策效率,使整个施工过程的效果最佳。
建立风险控制秩序
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对于风险控制至关重要。施工承包企业必须建立灵活务实的制度形式。通常情况下,承包风险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承包企业制度不健全和工作秩序混乱所致。因此,有必要对公司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以提高公司的活力。同时,建立明确和井然有序的工作秩序,确保决策的顺利和有效实施。适用的组织形式应以矩阵式项目经理制为主体,并设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但管理层次和跨度不宜过多,应与公司发展规模相适应。此外,建立内部风险保护基金,以降低承包商运营风险,提高总体收益。
建立风险部门和监督机制
借鉴国外成熟的风险控制经验,在施工过程中建立风险部门,并设立风险经理。风险部门的作用是对项目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控制和监督,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案,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风险经理直接对承包商负责。此外,风险经理的工作范围可以延伸到公司运营的整个过程,包括项目投标报价前期准备和控制、实施工作,以及对建筑市场的阶段性管理。阶段性风险管理是指针对项目的前期招标、中期实施和后期总结处理三个阶段进行的有效控制和动态前瞻式管理。
明确风险责任主体和加强目标管理
承包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明确风险责任主体及相关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明确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有助于监督和管理工作的广度、宽度和深度。首先,要定岗、定责,确定岗位的数量、任务和责任,但可以根据工程项目的进展或需要进行相应的变化。其次,可以利用戴姆勒环和5W1H方法进行目标管理。在计划阶段,根据前面确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制定规范化表格,并与5W1H相对应,明确工作的内容、性质、方法、期限、应变策略、检查人和负责人等事项。依此类推,在实施、检查和处理阶段,建立相应的表格,使责任人清楚了解相关细节,形成以表格为载体的目标控制体系。通过明确目标的表格化管理,将静态的表格与动态的反馈式前瞻管理相结合。
确定最优资本结构
承包商的资本结构是指负债和权益与形成资产的比例关系,即人力、资金、材料、设备和施工技术方法的资本存在形式。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形式,利用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对于承包商获得最满意的利润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降低占工程造价比重大的人工费和材料费,适度调整借贷资金的比例,比较不同的资本结构方案,选出最佳方案,实现规模、资金、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有机结合,达到最优的资本效率。当然,资本结构也需要根据工程实施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以实现资本的最大产出。
积极寻求风险回避的新途径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承包商还应积极寻求新的方法来回避风险,利用国际上有效的风险回避和管理手段,以降低公司运营成本。此外,调整和开拓新的承包市场也是重要的。建立新市场通常以推广新的施工技术和新型建造材料为契机,因此,承包商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带来的机遇,开拓新市场,引导需求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