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4-01-0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规定,对于外国人非法入境、出境或非法居留等违法行为,公安机关有权采取行政法上的驱逐出境措施。这一规定在法律上明确清晰。然而,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对外国人适用刑法上的驱逐出境呢?有一种观点认为,外国人犯罪是适用刑法上驱逐出境的依据。根据这种观点,只要外国人犯罪,我国应当适用刑法上的驱逐出境。然而,我们并不赞同这种观点。根据刑法规定,司法机关可以对外国人犯罪者适用驱逐出境,也可以不适用。我们认为,刑法上的驱逐出境作为一种刑罚方法,其适用应当坚持刑法上的量刑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鉴于刑法分则对驱逐出境没有具体规定,司法机关在适用驱逐出境时要充分依靠自由裁量权。因此,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围绕刑事事实来讨论适用驱逐出境的依据。
1. 犯罪的事实
所谓犯罪事实是指与犯罪构成有关的事实。它不仅包括犯罪构成要件事实,如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等,还包括与犯罪构成要件有关的事实,如犯罪分子犯罪前的表现、犯罪后的表现。
2. 犯罪的性质
犯罪的性质是指犯罪的本质属性,即犯罪罪名。在适用驱逐出境时,应当考虑对犯罪分子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罪(如间谍罪)、严重的经济犯罪(如伪造货币罪)、严重的治安犯罪(如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等情况适用驱逐出境。对于因过失造成危害结果构成犯罪的犯罪分子(如因疏忽大意造成危害结果构成交通肇事罪),可以不适用驱逐出境。
3. 犯罪的情节
犯罪情节可以揭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在适用驱逐出境时,应当考虑犯罪情节。一般来说,对于累犯和其他人身危险性较大的犯罪分子,应当考虑适用驱逐出境;对于初偶犯、自首的犯罪分子以及其他人身危险性较小的犯罪分子,可以考虑不适用驱逐出境。
4. 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
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是指犯罪行为对社会关系造成的损害程度。它包括犯罪事实、犯罪性质、犯罪情节所反映的社会危害性,是决定是否适用驱逐出境的主要依据。对于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较大的犯罪分子,应当考虑判处驱逐出境;对于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较小的犯罪分子,可以考虑不判处驱逐出境。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驱逐出境的相关问题,小编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