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5-01-18
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如果行为人在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订立合同,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具有代理权,那么该代理行为是有效的。合同法第四十九条是对合同行为中表见代理的规定。
关于如何认定“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即表见代理的识别问题,通说认为:相对人对无权代理的发生无过错是表见代理的唯一构成要件。这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上,相对人必须面临使其相信行为人具有代理权的客观情况。主观上,相对人必须是善意且无过失,即相对人不知道无权代理人的代理行为缺乏代理权,这是善意的;相对人的无知不能归咎于他的疏忽或懈怠,这是无过失的。因此,在判断“有理由相信”的时候,应当坚持主观和客观标准。也就是说,在构成表见代理中,“有理由相信”的“理由”指的是行为人的表意行为与代理并无二致,外观上没有瑕疵。例如,无权代理人持有具有代理权意义的介绍信、授权委托书、印鉴或固定的业务员、长期的业务往来、交易习惯等。基于对这些信息的审查和判断,第三人在选择交易对象时是明确的,没有疏忽的。此外,在判断合同相对人时,要以行为当时作为判断的时间标准。此外,外在的客观标准和代理的外在的客观标准应当基本一致,只是在内部关系上一个是真委托,一个是假委托。
然而,在审判实践中,存在明显的司法尺度不一现象。例如,在建筑材料的买卖合同纠纷中,有些判决认为,由于建材已送至被挂靠企业的工地并已使用于建筑物,所以第三人有理由相信挂靠人的行为构成表见代理。然而,筆者认为该判决是错误的。物的性质、用途以及流向与合同相对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三人的请求权是基于其与挂靠人之间的买卖合同所产生的债权,并非物上的请求权,因此不具有追及效力。因此,在判断主体时,应当以意思表示而不是物的性质,以交易主体而不是物的流向作为判断的标准。应当根据法律规定的代理的构成要件及不同类型,结合举证情况,公平合理地界定具体案件中代理关系的范围,不能仅凭挂靠身份的存在就推定构成代理,仅凭挂靠关系违法就认定对所有交易都承担连带责任。
表见代理制度的立法目的主要是维护善意无过错的相对人的利益。然而,在给予第三人救济的同时,也要考虑对被代理人利益的平衡。因为,表见代理的行为人本来就没有代理权,因此其行为不仅损害了第三人的利益,也对被代理人构成伤害。如果债权人基于自己的信任和判断选择了挂靠人作为交易对象,那么挂靠人的违约对债权人来说就是纯粹的交易风险,这是债权人自主选择的结果,与挂靠与否没有因果关系。事前,挂靠的存在不会增加债权人的风险,事后,挂靠的存在也不应该弥补债权人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