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案件庭前会议相关规定解析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 > 民诉法法律知识

民事案件庭前会议相关规定解析

点击数:124 更新时间:2024-07-01

 
317828

民事案件庭前会议规定

一、审查诉讼参加人的身份、诉讼主体资格或代表、代理资格

庭前会议应当审查核对诉讼参加人的身份、诉讼主体资格或代表、代理资格,并决定是否变更或者追加诉讼主体。

二、明确原告的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

庭前会议应当明确原告的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对原告在庭前会议时提出的与其起诉状中主张一致的诉讼请求,应记录在案;对原告在庭前会议时提出的与其起诉状中主张不一致的诉讼请求,应要求其明确;对原告提出的明显不当的诉讼请求,应予以释明变更;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应予以固定。

三、明确被告或第三人反驳意见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

庭前会议应当明确被告或第三人的反驳意见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对被告及第三人提出的反驳意见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明确的,应予以固定;对被告第三人提出的反驳意见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缺乏针对性的,应引导其积极、全面以及正确的答辩;对被告或第三人不进行答辩的,应告知其相应的法律后果。

四、审查处理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的申请和提出的反诉,以及第三人提出的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

庭前会议应当审查处理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的申请和提出的反诉,以及第三人提出的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对当事人申请增加、变更诉讼请求的,应按照明确原告的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的要求办理;对当事人提出反诉的,应按照明确原告的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的要求办理,并书面通知按规定预交反诉费,并告知逾期缴交的法律后果。

五、决定调查收集证据、委托鉴定,要求当事人补充提供证据或者申请证据保全,决定是否进行勘验

庭前会议应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决定调查收集证据、委托鉴定,要求当事人补充提供证据或者申请证据保全,决定是否进行勘验。对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证据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告知当事人,并规划安排调查工作。对符合出具调查令的情况,应给予出具调查令。对当事人申请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应予以释明、答复并记录在案;对当事人申请鉴定符合法律规定的,应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和鉴定素材,并规划安排委托鉴定工作,并及时告知当事人交纳鉴定费及逾期缴交的法律后果。

六、组织各方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

庭前会议应组织各方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对当事人提交的可复制的证据,应在庭前会议之前通知当事人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复制件,并带正件以当面核对。对于不可复制的证据,应通知当事人当场展示;对于当事人提交的证据,应要求制作证据清单;对当事人交接的证据,应进行签收,出具证据收条。

七、归纳固定争议焦点

庭前会议应组织当事人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进行举证、质证。对当事人对证据的证明力及证明事实没有异议的,应记录在案。根据举证、质证情况,归纳双方争议的焦点,并由各方当事人进行确认,并记录在案。

八、进行调解

庭前会议应进行调解。调解必须遵循当事人自愿的原则,不得违背当事人意志,不得偏袒一方,做到居中调解,平等保护。调解必须合法,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不得背离公序良俗。调解过程必须记录在案,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或者在庭前会议笔录中将调解结果记录在案。

以上是关于民事案件庭前会议规定的详细内容。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问,或者需要法律帮助,请随时咨询我们的专业顾问。我们致力于打造优秀的法律咨询平台,欢迎您访问我们的网站进行咨询。

延伸阅读
  1. 明确7种情形认定公证机构有过错
  2. 民事案件的管辖
  3. 民事案件再审程序是怎样的
  4. 法官错误移送管辖权怎么办
  5. 如何建立执行刑事诉讼回避制度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缺席审理的处理方式
  2. 如何确认干部身份
  3. 书记员的司法行政地位
  4. 法庭上的录音合法性问题
  5. 纪律检查委员会: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
  6. 合同因不可抗力损失要求赔偿的法律问题
  7. 民事经济追溯期限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