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22
是非分明原则是指在刑事和解中,必须确保案件本身的事实清楚,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犯罪事实发生,且确系加害人所为。对于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的案件,即使当事人之间有达成和解的意愿,也不进行刑事和解。在司法实践中,需要进行“一讯问”、“一询问”、“一告知”的工作,即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认真讯问,查明犯罪的起因、经过、情节及事实,并查清犯罪嫌疑人的悔罪表现;对被害人作扎实的询问工作,让其真正讲出底话、真话,从思想上达到谅解;告知其自愿或主动请求司法机关从轻处理犯罪嫌疑人所负的法律后果,并请双方将达成的和解协议交给司法机关。
自愿守信原则是指在刑事和解中,必须充分尊重加害人、被害人双方当事人的意愿,和解的发起、进行应当是出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即必须凸显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和解协议内容应当是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第三方不能代替当事人作决定或者强迫当事人进行刑事和解。刑事和解协议达成后,当事人还要依约履行,自觉遵守诚信规则。对于加害人以欺骗手段骗取被害人信任,并故意拖延或者不履行协议甚至威胁受害人的情况,公安司法机关应当撤销原来的和解决定,重新进入正常的诉讼程序。
公平合理原则是指在刑事和解中,必须体现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与加害人得到轻罚或非刑罚化方式处理的平等性。在刑事和解中,加害人负有赔偿的义务,具体的赔偿额应当与加害人所造成的实际损失相适应,与加害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相适应,与加害人赔偿能力相适应。公安司法机关应适度介入,提醒当事人刑事和解的灵魂是让双方倾诉、沟通、交流,平等协商,摒弃不公,从而修复已遭破坏的社会关系。
规范合法原则是指刑事和解的适用及过程必须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遵循一定的程序,规范地进行。加害人或被害人申请或同意刑事和解,应向有关机关提交书面申请书。有关机关受理后,承办人应对案件进行审查,了解被害人的家庭经济情况、案发后的情绪、对处理结果的要求、是否同意就民事赔偿事宜进行调解等意见,以及被告人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社会交往、成长经历及实施犯罪前后的现实表现,家庭或者单位有无帮教能力和条件,并做好相关记录。刑事和解应当在有关机关的主持和参与下进行。刑事和解成功的,承办人应组织双方签订《刑事和解协议书》,作为对被告人免予追究刑事责任或从宽处理的重要依据;和解不成的,当即制作《终止刑事和解程序通知书》送达双方当事人,进入正常的诉讼程序进行侦察、起诉或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