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证据证明力的界定及影响因素
点击数:34 更新时间:2024-08-18
证据的证明力及其确定原则
证据证明力的概念
证据的证明力指的是证据在证明案件事实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同的证据具有不同的证明力,即证据的证明力强弱不同。例如,直接证据通常比间接证据的证明力更强。传来证据的证明力则较弱于原始证据的证明力。证明力的强弱通常通过对立或矛盾证据的比较来显现。
证据证明力的确定原则
证据证明力的确定主要依据法律规定和法官的判断。根据法律规定确定证据证明力的有无和大小被称为"法定证据原则",而依靠法官的自由判断进行认定则被称为"自由心证原则"。法定证据原则源于日耳曼法,盛行于中世纪的意大利法和德国的普通法时代。根据该原则,证据的证明力必须事先在法律中规定,不允许法官根据个案情况进行改变。然而,这种原则导致了证据运用中的教条主义和僵化,限制了法官的主动作用。19世纪法国首次抛弃了法定证据原则,采用了自由心证原则,随后其他大陆法系国家也相继采用了这一原则。根据自由心证原则,这些国家在法律中取消了关于证据证明力的规定,允许法官根据自己的良心和理性自由判断证据的证明力。然而,奉行自由心证原则的国家并没有完全否定法律规定证据证明力的做法,在某些情况下仍规定了某些证据的证明力。
我国的证据证明力确定原则
我国采用了自由心证原则,根据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3款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全面、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该款规定的"审查核实证据"包括对证据证明力的认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第64条的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并根据法律规定、法官职业道德、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独立判断证据的证明力,并公开理由和结果。从司法实践来看,法律直接规定证据证明力的情况并不多,多数情况仍需依靠审判人员的判断。审判员在判断证据证明力时必须按照良知、理性和经验规则进行,不能排除判断的自由度,也需要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进行认定。另一方面,为防止审判人员的随意认定,证据规定对具体认定证据证明力作了一定规定,例如规定了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依据的证据。
结论
证据的证明力及其确定是根据法律规定和法官判断的原则进行的。我国采用自由心证原则,要求审判人员全面、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并根据法律规定、法官职业道德、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独立判断证据的证明力。尽管法律中直接规定证据证明力的情况较少,但在一定程度上对证据的证明力进行了规定,以防止审判人员的随意认定。然而,审判人员在判断证据证明力时仍具有一定的自由度,需要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进行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