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5 更新时间:2024-12-23
在我国,调解是一项贯穿整个诉讼程序的法律原则。无论是在起诉前、开庭前还是开庭后,甚至在执行阶段,都可以进行调解。即使案件进入二审程序或再审程序,调解仍然可以进行。因此,调解在民事纠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调解是人民法院与当事人之间进行的一种诉讼行为。一旦双方签字并经法院依法确认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作为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方式,调解在解决纠纷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被国际司法界称为“东方经验”。《民事诉讼法》第八章专门对调解工作进行了规定,突显了调解工作的重要性。2004年8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对调解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范。
调解必须是当事人双方自愿的。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对于离婚纠纷,法律规定必须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无论当事人是否愿意,都必须进行调解。调解可以达成和解,也可以达成离婚协议。然而,当事人可以选择拒绝参加法院组织的调解。
根据《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当一方提出离婚要求时,有关部门可以进行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调解无效,即感情确已破裂,法院应准予离婚。当调解无效的情形出现时,法院应当准予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