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12-21
执行异议是指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对法院执行机构在强制执行过程中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提出的一种申诉。执行异议的提出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执行异议的提出主体包括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除了当事人外,还包括那些因强制执行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的第三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法院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对与被执行人存在利益关系的第三人进行强制执行。例如,在债权到期时执行债务人的债权、对变更或追加出资的投资人进行强制执行等。如果第三人认为这些行为违法,可以提出执行异议。
执行异议的对象是执行行为本身,而不是执行行为的依据。对于执行行为所依据的判决或裁定有异议的,应该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撤销相关判决或裁定。对于执行行为所依据的仲裁裁决或公证债权文书有异议的,可以申请法院裁定不予执行。被执行人或利害关系人不能在执行阶段要求法院撤销或改正执行行为的依据。与本文讨论的执行异议有严格区分的案外人之诉应由案外人依照程序向法院另行起诉,并按照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
执行异议必须在案件执行过程中提出,即在执行程序已经开始且尚未结案时提出。当事人可以在执行程序中的任何违法行为发生时提出异议。而利害关系人提出异议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15日内提出。这样既能保护利害关系人的权益,又能保障执行案件的顺利进行。如果逾期未提出异议,应当告知其另行起诉,不再在执行程序中处理。
执行行为必须对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权益造成实质影响,才能提出异议。如果执行法院应发出而未发出法律文书,或者不应发出而发出了,或者发出了错误的法律文书,对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产生影响,当事人都有权提出异议。但对权利人未行使权利造成的行为不属于执行异议的范畴。例如,法院之间委托执行的行为只涉及不同地域法院之间的协调问题,不涉及当事人的权益处分,因此不能提出异议。
异议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如果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口头提出异议,法院应当告知其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并要求提供事实与理由以及主要证据。如果不按规定提交申请,将不予立案。执行异议应向执行机构提出,并经过初步审查。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异议人可以向立案机构申请立案,并由执行机构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